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举棋不定

举棋不定

是说举起棋子不知如何下为好。比喻临事犹豫,拿不定主意。公元前559年,卫献公因遇大臣孙林父、宁殖无礼,而被他们驱逐出境,另立公孙剽为君,是为卫殇公。公元前548年,因为宁、孙两家矛盾,宁殖之子卫国执政大夫宁喜又欲再拥卫献公回国为君。卫国大夫太叔文子知道此事后,说:“宁喜看待国君还不如下棋,一方举棋下不了决心,不知下一步如何走,这是难于取胜对方的。而何况安置国君而不能决定呢?他是必定不能免于祸难了。宁喜是卫武公的九世孙,恐怕很快要灭亡了,可悲啊。”果然,献公复国之后,即以宁喜专权,将其处死。

【出典】: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奕棋,其何以免乎?奕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例句】:

唐·刘肃《大唐新语》:“长孙无忌谏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戒,储位至重,岂宜数易?’”


述补 下棋落子时犹豫不决。比喻处事没主见,不够果断。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高阳《粉墨春秋》:“又想嫁美国人、又想嫁中国人,~,蹉跎了佳期。”△贬义。多用于写遇事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优柔寡断迟疑不决 游移不定 ↔当机立断 举棋若定。也作“置棋不定”。


【词语举棋不定】  成语:举棋不定汉语词典:举棋不定

猜你喜欢

  • 梦益州

    同“梦三刀”。清王士禛《和吴渊颖题巴船出峡图》:“却从一幅鹅溪上,仿佛三刀梦益州。”

  • 夏虫疑冰

    同“夏虫语冰”。《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李善注:“言浅近小智,同乎夏虫,今既哂之,故整翮思矫也。”见“夏虫不可语冰”。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

  • 绛帐弟子

    源见“绛帐”。指受业生徒。唐李商隐《李卫公》诗:“绛帐弟子音尘绝,鸾镜佳人旧梦稀。”

  •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法不施于普通老百姓,刑罚不加于大夫以上贵族。 我国古代大夫以上贵族所享有的特权之一。语出《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汉书.贾谊传》:“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

  • 二俱亡羊

    源见“臧穀亡羊”。喻事况虽异而结局相同。宋范成大《竹下》诗:“我亦縻斗升,三年去丘壑。二俱亡羊耳,未用苦商略。”【词语二俱亡羊】  成语:二俱亡羊

  •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家语

  • 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闇:通“暗”。不明白。智者:有见识的人。萌:萌芽,开始。 愚笨的人在事成之后还糊里糊涂;聪明的人在事先就能有所预见。语出《商君书.更法》:“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语

  • 桑三宿

    同“桑下三宿”。清赵翼《喜吟芗至京》诗:“游踪预恐桑三宿,昔面微添鬓几丝。”

  • 燕相说郢书

    源见“郢书燕说”。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清黄遵宪《杂感》诗:“燕相说郢书,越人戴章甫。”

  • 唇枪舌剑

    唇如枪,舌似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犀利。元.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见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宽安。”明.王玉峰《焚香记.羡德》:“姻事空言,慢使唇枪舌剑。”陈毅《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