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分路扬镳

分路扬镳

镳(biāo标)马勒子。扬镳,把马勒子向上提,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也指双方才力相敌、各有千秋、各占地位。后又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路。本于北魏拓跋志故事。拓跋志,字猛略,烈帝之后,少即历览书传,有文才、干练善辩。志任洛阳令时,曾不避强悍,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并同入见高祖,各陈己见。李彪说,御史中尉只为太子宫门车盖退避,哪有县令与臣抗衡的道理。拓跋志说,普天之下谁不编入户籍,我是神都县令,岂能俯同众官,避让御史中尉?高祖解劝道:“你二人可分路扬镳。”出宫之后,志就与彪用尺量道,各取一半而行。于是,高祖称赞志说:“这孩子有出息!真是王孙公子,不雕自成。”

【出典】:

魏书》卷14《神元平文诸帝子孙烈传第二》363页:“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彪言,御史中尉避承华车盖,驻论道剑鼓,安有洛阳县令与臣抗衡。志言神乡县主,普天之下谁不编户,岂有俯同众官,[趋]避中尉?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高祖谓邢峦曰:‘此儿竟可,所谓王孙公子,不镂自雕。’峦曰:‘露枝霜条,故多劲节,非鸾则凤,其在本枝也。’员外郎冯俊,昭仪之弟,恃势恣挝(zhuā抓,敲打、击。)所部里正。志令主吏收系,处刑除官。由此忤旨,左迁太尉主簿。俄为从事中郎。”

【例句】:

北史·文苑传序》:“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 《南史·裴子野传》:“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 《隋书·文学传序》:“徐陵、庾信分路扬镳。” 唐·颜师古《汉书·叙例》:“六艺残缺,莫睹全文,各自名家,扬镳分路。” 明·沈德符《野获编·兵部·武臣好文》:“时汪太函、王龠(yuè月)州,并称其文采,遂俨然以风雅自命。幕客郭造卿辈,尊之为元敬词宗先生,几与缙绅分道扬镳。”


见“分道扬镳”。《魏书·元志传》:“(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词语分路扬镳】  成语:分路扬镳汉语词典:分路扬镳

猜你喜欢

  • 雍门刎首

    汉刘向《说苑.立节》载:越军进齐境,雍门子狄闻之,刎颈而死。越军得知,曰:“齐王有臣钧如雍门子狄,拟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军而退。齐王葬雍门以上卿礼。后以“雍门刎首”为忠君的典实。三国 魏曹植《求自试

  • 侍帚

    源见“相门洒扫”。谓屈己求官。清黄宗羲《谢陈介眉代辞博学宏儒书》:“揖洗割肉,破琴侍帚,穿屦行雪中,百方以博巨公一日之知,然而有得有不得。”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成:成全。美:好事。恶:坏事。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坏事。 表示君子处世有原则,坚持与人为善。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元.无名氏《看钱奴》

  • 上将坛

    源见“韩信登坛”。指拜授将帅的高台。清赵翼《阅欧阳五代史》诗:“忽然梦入大槐安,竟以身登上将坛。”

  • 分茅赐土

    同“分茅列土”。清李渔《夺锦楼》五回:“不止分茅赐土,允宜并位于中宫。”并列 分封侯位和土地。清·李渔《玉搔头·飞舸》:“只要你忙上紧赶得那人近至尊,便是~也非吾吝。”△多用于分封方面。→分茅列土 分

  • 鹤飞华表

    同“鹤归华表”。元何景福《寄题李宁之朱铜岩坟亭》诗:“龙归洞口云漠漠,鹤飞华表秋冥冥。”

  • 懔懔生气,厌厌九泉

    《世说新语.品藻》:“庾道季(庾龢)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曹蜍,本名曹茂之,彭城人,蜍是其小字,官尚书郎。李志,字温祖,江夏钟武人,官员

  • 汇征

    《易.泰》:“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孔颖达疏:“汇,类也,以类相从……征,行也。”后因以“汇征”谓连类而进。引申指进用贤才。《周书.文帝纪上》:“故将军降迁高之志,笃汇征之理,乃申启朝廷,荐君

  • 十二金钗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本来是以“金钗十二行”来形容美女头上装饰之繁,后便以“十二金钗”比喻众多的嫔妃或姬妾。唐.长孙佐辅《古宫怨》诗:“三千玉貌休自誇,十二金钗

  • 存孤嗣赵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载:春秋时,晋国大臣屠岸贾杀死赵朔并灭其族。赵朔的妻子生下一个遗腹子,藏在宫里。“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