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宾至如归

宾至如归

形容主人招待极其周到。公元前542年,鲁襄公死去的那一个月,子产辅佐郑简公去晋国。晋平公因鲁丧,没有会见郑简公。子产派人全部拆毁了宾馆的围墙安放车马,晋国大夫士匄前来责备他。子产回答道,我听说晋文公作盟主时,宫室低矮,而把接待诸侯的宾馆修得又高又大。宾馆时加修缮,道路及时整修,泥瓦工按时粉刷墙壁。诸侯宾客到达,院子里点起火把,值勤人员按时巡视,车马有一定的处所,宾客随从人员按时作息,管理车马官员及时为车轴加油,隶人、牧、圉人都有自己的分内事。百官各自陈列礼品以招待客人。文公也不让宾客耽搁,也没有误过任何事情,和宾客忧乐相同,有事就加以安抚,对宾客不知者予以指导,所缺乏的则予以周济,宾至如归。不怕抢劫偷盗,也不怕干燥潮湿。现在晋国宫室绵延几里,而宾馆却象奴隶住的地方一样,门口进不去车子,而又不能翻墙而入,盗贼公然横行,传染病又不能防止。宾客进见没有准时候,君主接见的命令也不知何时发布,如果不折毁围墙,就没有地方收藏财物而加重我国罪过了。……如果能够奉上财礼,我们愿把围墙修好了再上路。士匄回来复命,赵文子说,确实象子产说的那样,把容纳奴隶的围墙来接待诸侯,这是我们的罪过。就派士匄前去道歉。

【出典】: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隶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以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文伯复命。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例句】:

清·归庄《太骖驿传道罗公寿序》:“江南北水陆之冲,舟车辏集,必能使宾至如归,而民不扰。”


主谓 招待周到。《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无宁灾患。”陆文夫《美食家》:“碗筷杯盏尽可以放在固定的地方,谁要自己去取,~嘛,谁在家里吃饭时不拿碗筷呀,除非你是当老爷!”△褒义。多用于描写服务行业等服务很好。→满腔热忱↔冷若冰霜。 也作“客至如归”、“宾入如归”、“客来如归”、“宾来如归”。


【词语宾至如归】  成语:宾至如归汉语词典:宾至如归

猜你喜欢

  • 石犀镇水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

  • 裹饭

    《庄子.大师宗》:“子舆与子桑友(子舆,春秋鲁曾参;子桑,春秋秦公孙枝),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此指子桑),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命乎!’有不

  • 龙虎风云

    源见“风从虎,云从龙”。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唐刘震《唐故朗州武陵主簿桑公墓志铭》:“积德馀庆,福垂后昆;高门是封,龙虎风云。”亦指君臣遇合。宋王禹偁《省试三杰佐汉孰优论》:“汉亏一杰,则无霸王之业,岂

  • 目不窥园

    《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汉书.董仲舒传》“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 荆布之妇

    源见“荆钗布裙”。指贫穷的妇女。元郑光祖《伊尹耕莘》二折:“荆布之妇,怎消受五花官诰?”

  • 咏扇

    源见“班姬咏扇”。抒发妇女色衰失宠而自怨自伤的情感。唐长孙佐辅《古宫怨》诗:“看笼不记薰龙脑,咏扇空曾秃鼠须。”【词语咏扇】   汉语大词典:咏扇

  • 佣书之笔

    源见“投笔从戎”。为人抄写的小吏。借指出身微贱。金元好问《望秋赋》:“豫州之士,复于慷慨击楫之誓;西域之侯,起于穷悴佣书之笔。”

  • 张汤巧诋

    《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张汤者,杜人也。……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汉.张汤是著名的酷吏,他为人多诈,机智

  • 鲁男

    同“鲁男子”。清李渔《风筝误.梦骇》:“夜奔来敝斋,硬坐中怀,破我鲁男淫戒。”【词语鲁男】   汉语大词典:鲁男

  • 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人同他作伴。 说明做好事决不会孤立。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邻,唱和之契冥相因。”南朝.梁元帝《金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