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寄当归

寄当归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杂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与母谐音),但有远志,不在当归。’”《晋书.五行志中》叙其事较圆满合理,其文曰:“魏明帝太和中,姜维归蜀,失其母。魏人使其母手书呼维令反(同返),并送当归以譬之。维报书曰:‘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

又《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远志”与“当归”均为中草药名。这里仅借用其字面意义,“远志”说明志在报国,不以区区母子之情“当归”为念。姜维、太史慈都不以亲情而泯灭自己的志向。可称为明大义顾大局者。后因用为咏盼归或以孝殉忠舍亲求志的典故。

宋.辛弃疾《南乡子.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词:“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明.萧良有《龙文鞭影》卷一:“仕治远志(见‘远志与小草’),伯约(姜维字)当归。”


【典源】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曹公 (操) 闻其名,遗 (wei)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又《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注引孙盛《杂记》 曰:“初,姜维诣 (诸葛) 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今译】 太史慈骁勇善战,为孙权帐下的大将。曹操闻其威名,寄信给他。当打开封信的小箱,里面只有药草当归。意为“应当归来”。又姜维投奔诸葛亮,与母亲失散,后得母一信,让他寻求药草当归,表示盼儿返回。姜维说:“只要有远志 (一种药草),不一定要当归。”意为胸怀远大志向,不必归返。

【释义】后以此典指企盼回归故里。

【典形】 寄当归、问当归、在日寄当归。

【示例】

〔寄当归〕 宋·陆游《和范待制月夜有感》:“坐客笑谈嘲远志,故人书札寄当归。”

〔问当归〕 清·丘逢甲 《东山感秋词》:“回首大宛山上月,更无缄札问当归。”

〔在日寄当归〕 清·黄遵宪《将至梧州志痛》:“殷勤看行箧,在日寄当归。”


【词语寄当归】   汉语词典:寄当归

猜你喜欢

  • 宫中斩美人

    源见“吴宫教阵”。表示军法严峻。唐李商隐《南山赵行军新诗盛称游宴之洽因寄一绝》:“梁王司马非孙武,且免宫中斩美人。”【词语宫中斩美人】   汉语大词典:宫中斩美人

  • 问难

    对于疑难反复讨论或辩驳。汉代王充《论衡.问孔》:“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后汉书.丁鸿传》:“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

  • 放牛归马

    同“归马放牛”。谓战争止息不再用兵。清侯方域《赠季弟序》:“往吾祖父遭明代盛时,二百年之间,放牛归马,天下习之,士非登甲科不贵。”清王摅《西征荡平歌》:“放牛归马自治始,闾阎击壤同康衢。”并列 比喻不

  • 青蝇

    源见“青蝇营营”。指谗佞。《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晋骊姬之反情。”王逸注:“青蝇变白使黑,变黑使白,以喻谗佞。”【词语青蝇】   汉语大词典:青蝇

  • 五申三令

    同“三令五申”。前蜀杜光庭《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虑爽重轻之信;五申三令,惭乖训抚之宜。”【词语五申三令】  成语:五申三令汉语大词典:五申三令

  • 弃瓢翁

    源见“许由瓢”。指许由,傲世的隐者。唐段克己《岁己酉春正月张汉臣下世因作古意四篇》之二:“世无弃瓢翁,轩轾定谁说?”【词语弃瓢翁】   汉语大词典:弃瓢翁

  • 浣纱投水

    参见:投金

  • 经神与学海

    旧题晋.王嘉《拾遗记》卷六:“何休木纳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及远年古谚,历代图籍,莫不咸诵也。门徒有问者,则为注记,而不能说,作《左氏膏肓》、《公羊废疾》、《谷梁墨守》,谓之三阙,言理幽

  • 洛生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桓公伏甲设馔”注引宋明帝《文章志》:“(谢)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学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洛生咏即指洛阳书生带鼻浊音的吟咏,犹如今天

  • 纶旨

    源见“纶綍”。圣旨。宋张孝祥《浣溪沙》词:“细拈丝梢龙尾北,缓携纶旨凤池东。”【词语纶旨】   汉语大词典:纶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