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求平民百姓讲究礼仪;意思是他们不配讲礼。《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词语礼不下庶人】 汉语大词典:礼不下庶人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菟丝、女萝均为蔓生,缠绕于草木,不易分开。后因以“丝萝”比喻结为夫妇之典。唐范摅《云溪友议》一:“不念糟糠之情,别倚丝萝之托。”元 柯丹丘《荆钗
指郭隗对燕昭王说:君王一定想招纳贤人,请先从我开始。原意是以自己为榜样以招延贤才,后以此典比喻自荐或自愿带头。郭隗(Wěi伟),战国时燕国谋士。燕昭王(姬平,燕王姬哙之子)在燕国被齐国攻破之后登位,用
源见“孙康映雪”、“囊萤照读”。谓勤学苦读。元施惠《幽闺记.书帏自叹》:“十年映雪囊萤,苦学干禄,幸首获州庠乡举。”见“囊萤积雪”。欧阳予倩《馒头庵》4场:“儿须要体父心攻书上进,讲学问须得要~。”【
比喻在政权机构之中,有两人掌握权柄,必将带来祸患。《元史.姚天福传》:“时御史台置二大夫,纲纪无统,天福言于世祖曰:‘古称一蛇九尾,首动尾随;一蛇二首,不能寸进。今台纲不张,有一蛇二首之患。’”【词语
《竹书纪年》卷上:“太戊遇祥桑,侧身修行,三年之后远方慕明德重译而至者七十六国。”又《史记.殷本纪》:“亳有祥桑榖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岂有阙与?帝其修德
《后汉书.孔融传》:“论曰:‘……若夫文举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动义槩而忤雄心。故使移鼎之迹,事隔于人存;……’”唐.李善注:“《左传》:‘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古代以为鼎是国之根本
源见“响遏行云”。泛指嘹亮优美的歌咏。宋 尹济翁《一萼红.和玉霄感旧》词:“玉搔头,是何人敲折,应为节秦讴。”
源见“刻木为吏”。指刑宽政仁。宋陆游《秋赛》诗:“木刻吏,蒲作鞭,自然粟帛如流泉,储积不愁无九年。”
同“剑埋丰城”。唐陈元光《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剑埋龙守壤,石卧虎司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