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管宁栖辽海

管宁栖辽海

三国志.管宁传》:“天下大乱,〔管宁〕闻公孙度令行於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裴松之注引晋傅玄傅子》:“宁往见度,语惟经典,不及世事。还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后用为守节隐居之典,明 陈宗之《汉道》诗:“管宁栖辽海,田畴隐无终。”


【典源】《三国志·魏书·管宁传》:“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邴) 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侯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 审老疾尪(wang) 顿邪?’喜上言:‘……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臣揆宁前后辞让之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裴松之注引《傅子》曰:“宁在辽东,积三十七年乃归。”

【今译】 汉末管宁字幼安,时值天下战乱,闻知公孙度在辽东一带治理,地方较平靖,于是前往辽东,不居馆舍而住在山谷间,独居郡北,表示不再迁徙。等到中原较为平定,别的避难者都纷纷返回,只有管宁想在那终老一生。魏文帝黄初四年,司徒华歆推荐管宁,文帝下诏征召他,管宁才带家属渡海还郡,前后在辽东住了三十七年。管宁归乡之后,仍不肯应征,常戴皂帽,穿布裤布裙,自己行走。一直隐居,老死于家中。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人离家漂泊; 或指淡泊守节隐居。

【典形】 布襦裙、短衣皂帽、管宁船、管宁传皂帽、管宁栖辽海、管宁投老、辽东帽、幼安船、幼安漂泊、皂帽、白襦、皂帽辽东客、白襦裙、辽东管幼安、辽东漂泊、老辽东。

【示例】

〔布襦裙〕 宋·陆游《祠禄满不敢复请作口号》:“犹幸此身强健在,乡邻争看布襦裙。”

〔短衣皂帽〕 明·陈子龙《岁晏仿子美同谷七歌》之一:“短衣皂帽依荒草,卖饼吹箫杂佣保。”

〔管宁船〕 清·吴伟业《座主李太虚师以燕都间道北归》:“还家苏武节,浮海管宁船。”

〔管宁传皂帽〕 清·徐乾学《怀友人远戌》:“千载管宁传皂帽,难从辽海问生涯。”

〔管宁栖辽海〕 明 · 陈宗之 《汉道》:“管宁栖辽海,田畴隐无终。”

〔管宁投老〕 宋·苏轼《海南人不作寒食》:“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

〔辽东帽〕 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幼安船〕 清·唐孙华《再哭蔗庵公》:“流离亭伯路,飘泊幼安船。”

〔幼安漂泊〕 清·赵执信《泛海言怀》:“幼安漂泊久,谢傅襟情在。”

〔皂帽〕 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扁舟不独如张翰,皂帽还应似管宁。”


猜你喜欢

  • 匈奴笑千秋

    汉武帝时,因车千秋为戾太子鸣冤,受到武帝的赏识。接见时就提拔他为大鸿胪,过了几个月就担任丞相,被封为富民侯。车千秋在才能和学问上都很一般,也没有什么功勋和资历,不过是说一句话感动醒悟了皇上,旬月之间就

  • 禽息击车

    《后汉书.朱晖传》注引《韩诗外传》:“禽息,秦大夫,荐百里奚而不见纳。缪公出,当车以头击闑(注:音niè,门橛,门中央所竖的短木),脑乃精出(《后汉书.孟尝传》注引《韩诗外传》作‘播出’),曰:‘臣生

  • 岩栖穴处

    见“岩居穴处”。宋·叶适《代薛瑞明上遗表》:“~,未尝不戴于尧天;气尽形销,无复再瞻于舜日。”【词语岩栖穴处】  成语:岩栖穴处汉语大词典:岩栖穴处

  • 屋乌

    同“屋上乌”。明张凤翼《灌园记.计投太史》:“八口难供在粥?,特地投庭院。敢祈慨然,倘念屋乌休弃捐。”【词语屋乌】   汉语大词典:屋乌

  • 优柔餍饫

    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优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后以“优柔餍饫”喻为学之从容求索,深入体味。清戴名世《〈四书朱子大全〉序》:“如此然后求诸四君子全书沉潜反复,优柔餍饫,以致其

  • 分毡

    源见“半毡”。谓寒士得人顾惜。清吴雯《雨亭王公雪中旋斾喜成二十韵》:“袁安谁枉辙,江革尚分毡。”

  • 琢磨

    治玉叫琢,治石叫磨。琢磨通指治器,即对器物的精细加工。比喻品德或文章的不断砥砺修饰,有精益求精的意思。《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词语琢磨】   汉语大词典:琢磨

  • 寻河

    同“寻源”。唐崔融《从军行》诗:“临海归来闻骠骑,寻河本自有中郎。”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方丈涉海费时节,悬圃寻河知有无。”

  • 始终如一

    从开始到最后都一样,没有变化。形容能坚持到底。封隆之(485-545年),字祖裔,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性情宽厚,高欢执政,四次出任侍中,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等显官。常出奇谋妙算,克敌致胜

  • 贪墨

    《左传.昭公十四年》:“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杜预注:“墨,不洁之称。”后因以“贪墨”谓贪污。唐元稹《叙奏》:“会潘孟阳代砺为节度使,贪墨过砺。”明丘橓《陈吏治积弊八事疏》:“贪墨成风,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