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全面理解。 指融合领会各种说法,贯穿前后,全面理解。陈立,字卓人,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任曲靖(今云南曲靖县)府知府。陈立广博查考刊载的古籍,凡是唐朝以前有关《春秋公羊传》的古代释义以及清朝各儒家解说《春秋公羊传》的,选择精要,文语详细。从开办以来近三十年,原始稿本长编刚刚具备。他回到南方家乡后,贯穿前后,整理齐全、层层深入,融合领会各种说法,写成《公羊义疏》七十六卷。

【出典】:

清史稿》卷482《儒林传三·陈立传》13294页:“立乃博稽载籍,凡唐以前《公羊》古义及国朝诸儒说《公羊》者,左右采获,择精语详。草创三十年,长编甫具。南归后,乃整齐排比,融会贯通,成《公羊义疏》七十六卷。”

【例句】:

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一悼闻一多先生》:“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饾饤(dòu dìng豆定,食品堆叠的样子,比喻文辞的堆砌)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五、六年下来,各家医书,无不精读,融会贯通,成了无师自通的名医。”


并列 融会,融合多方。贯通,贯穿前后。①把各方面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加以全面领会理解。宋·朱熹《答姜叔权》:“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以至于此。”张贤亮《小说中国》:“所以历代‘明君’都外尊儒术内用黄老,采取一种~的手法来治理国家。”△褒义。多用于教学研究。→触类旁通 兼容并蓄 熔于一炉 ↔生吞活剥 囫囵吞枣 一知半解 食古不化。也作“融汇贯通”、“融会通浃”、“融释贯通”、“融液贯通”、“淹会贯通”。②融洽没有隔阂。孙犁《〈秀露集〉后记》:“这种激情,虽然基于作者当时迫切的抗日要求,但还没有多方面和广大群众的伟大的复杂的抗日生活~。”△褒义。多用于描写彼此关系密切。→水乳交融 融为一体 如影随形 如胶似漆 ↔水火不容誓不两立 枘凿冰炭 枘凿方圆 格格不入


【词语融会贯通】  成语:融会贯通汉语词典:融会贯通

猜你喜欢

  • 刀梦

    同“刀州梦”。宋梅尧臣《送宋明端知成都》诗:“刀梦殊祥后,锋车急占中。”【词语刀梦】   汉语大词典:刀梦

  • 玉昆金友

    《南史.王铨传》:“铨虽学业不及弟锡,而孝行齐焉。时人以为铨、锡二王,可谓玉昆金友。”又《十六国春秋.前凉录.辛攀》:“辛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也。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著名。秦、雍为之谚曰:‘三龙

  • 茅茨不剪,采椽不斫

    茅草屋顶不加修剪,柞木椽( ㄔㄨㄢˋ chuàn 船)子不加刮削。传说上古尧作天子时的住房就是这样简朴。《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词语茅茨不剪,采椽不斫】  成语:

  • 赤心嵇绍

    源见“嵇侍中血”。泛指誓死卫君的忠臣。金元好问《四哀诗.王仲泽》:“壮志相如头碎柱,赤心嵇绍血沾衣。”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弥( ㄇㄧˊ mí ):更加,越发。钻:钻研。 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 古时赞美师道的伟大。语出《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

  • 霾曀

    《诗.邶风.终风》:“终风且霾。”又:“终风且曀。”后以“霾曀”指蔽天的阴尘或云翳。《文选.木华〈海赋〉》:“若乃霾曀潜销,莫振莫竦。”吕向注:“霾曀,昏气也。”亦比喻社会政治黑暗。《宋史.真宗纪一》

  • 料敌若神

    估计敌情十分准确,就像能未卜先知的神一样。出自唐德宗对郭子仪的评价。郭子仪(697-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时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本军征讨叛贼

  • 韦编屡绝

    同“韦编三绝”。宋陆游《寒夜读书》诗之二:“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颠。”

  • 虎豹驹有食牛之气

    虎豹之子虽幼小,却有吃掉牛的气慨,比喻少年英才。《太平御览,兽.虎》尸子曰:“虎豹驹,虽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气。”

  • 荆山宝

    同“荆山玉”。晋潘岳《诏答周弘正》:“代郡 范生,山阳王氏,人藏荆山之宝,各尽玄言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