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两河

两河

①地区名。(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东北流,经山东西北隅,折北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自北向南流的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2)唐安史之乱后,合称河北、河南两道为“两河”,是当时割据藩镇的集中之地。《旧唐书·张茂昭传》:“自安史之乱,两河藩帅多阻命自固,父死子代。”(3)宋代合称河北、河东地区为“两河”。《宋史·李纲传》:“莫若于河北置招抚司,河东置经制司,……宣谕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两河于敌国之意。”

②水名。在今陕西商南县南。《方舆纪要》卷54商南县:两河“西入雷家湾,东出金斗沟,斜流百余里。自雷家湾以下名上两河, 自徐家店以下名下两河”。


古地区名。(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省武陟县以下东北流,经山东省西北隅,折北至河北省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自北南流的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吕氏春秋·有始览》:“两河之间为冀州”。(2)唐安史之乱后,合称河北、河南两道为“两河”,为当时割据藩镇的集中之地。《新唐书》专为藩镇中割据最久的魏博、成德、卢龙、淄青、沧景、宣武、彰义、泽潞八镇作《藩镇传》,除泽潞外,七镇俱在“两河”。《旧唐书·张茂昭传》:“自安、史之乱,两河藩帅多阻命自固,父死子代。”(3)宋合称河北、河东地区为“两河”。《宋史·李纲传》:“莫若于河北置招抚司,河东置经制司,……宣谕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两河于敌国之意。”


猜你喜欢

  • 达多镇

    北宋置,属厌次县。在今山东惠民县地。

  • 松阿察河

    亦作松阿产河。在今黑龙江省东界,虎林、密山二县市东境。《清一统志 ·吉林一》: 松阿察河 “在宁古塔城东九百里,即兴凯湖东北流出之水也,又东北汇于乌苏哩江”。清咸丰十年 (1860) 不平等的中俄 《

  • 绥芬河关

    清置,属东宁厅。在今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清史稿·地理志》: 东宁厅有 “绥芬河税关”。

  • 大岞山

    即今福建惠安县东南大岞。明末清初仍悬在海中,现已与大陆相联。《方舆纪要》卷99惠安县“獭窟山”条下:“又大岞山,在县东南海中。山顶有洞, 由小石门入丈余,折而右转,巨石如屏,可蔽内外,容数百人,一人持

  • 威戎军

    ①唐开元二十六年 (738) 置,属陇左节度使。治所在新城 (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宝应元年 (762) 设入吐蕃,废。②唐文德元年 (888),田令孜令杨晟为假威戎军节度使,使守彭州 (在今四川彭

  • 松子关

    ①古名松滋关。在今安徽金寨县西南境,与湖北罗田县接界。《方舆纪要》 卷50商城县 “长岭关” 条下: “又松子关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接湖广罗田县界。”②明置,在今湖北罗田县北一百八十里。《方舆纪要》 卷

  • 雷首山

    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与涑水河、沁河间。《尚书· 禹贡》: “壶口雷首,至于太岳。” 《史记·五帝本纪》: “舜耕历山。” 《正义》 引 《括地志》: “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

  • 捏工川

    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南。一说在贵德县南。《明史·西域传·西番诸卫》: 万历十六年 (1588),“火落赤移驻捏工川,逼近西宁,日蚕食番族”。

  • 子洪镇

    清置,属祁县。在今山西祁县东南三十里子洪村。

  • 五常厅

    清光绪八年(1882)改五常堡置,属吉林将军。治所在欢喜岭(今黑龙江省五常市)。因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城门,故取以为名。宣统元年(1909)升为五常府。清光绪八年(1882年)置,治今黑龙江省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