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资山镇
即今内蒙古卓资县城。1948年置龙胜县治此。1952年改为卓资县。因镇东有山,顶平如桌,故名 “桌子山”,后雅化为卓资山,镇因以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中部、黑河北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33.6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以山名,因镇东有山,顶平似桌子而得名桌子山,后雅化为卓资山。1946年起为县治。1958年属上游公社,1962年改城关镇公社,1981年改卓资山镇。农产以蔬菜为主。有五金、皮毛、砖瓦等厂。卓资山烧鸡闻名。京包铁路经此,有公路连接110国道。
即今内蒙古卓资县城。1948年置龙胜县治此。1952年改为卓资县。因镇东有山,顶平如桌,故名 “桌子山”,后雅化为卓资山,镇因以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中部、黑河北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33.6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以山名,因镇东有山,顶平似桌子而得名桌子山,后雅化为卓资山。1946年起为县治。1958年属上游公社,1962年改城关镇公社,1981年改卓资山镇。农产以蔬菜为主。有五金、皮毛、砖瓦等厂。卓资山烧鸡闻名。京包铁路经此,有公路连接110国道。
即今四川中江县南石筍乡。民国《中江县志》卷2:石筍场在“治西南九十里”。
即今湖北蒲圻市东北四十里官塘驿镇。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蒲圻县东北有官塘驿市。
在今贵州凤冈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22龙泉县: “青竹崖在县治东北。一名深箐。”
明建州女真之主体。明末定居今辽宁苏子河、浑河流域的建州三卫女真人,逐渐形成为五大部,即 《清太祖实录》 卷1所谓 “满洲国之苏克苏浒河部、浑河部、王甲部、董鄂部、哲陈部”。万历十一年至十六年 (158
一作浊泽。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南。《战国纵横家书》 卷24: “秦、韩战于蜀潢。”古邑名。又作浊泽。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南。《战国纵横家书》:秦、韩战于蜀潢。即此。
明嘉靖八年(1529)置,为潞安府治。治所即今山西长治市。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1973年移治韩店镇(即今长治县)。在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属长治市。面积483平方千米。人口3
唐贞观十二年 (638) 置,属环州。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后废。古县名。唐贞观十二年(638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属环州。宋改属宜州所领羁縻镇宁州。后废。
当在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境。《资治通鉴》: 东晋义熙九年 (413),“南凉王傉檀伐河西王蒙逊,蒙逊败之于若厚坞,又败之于若凉; 因进围乐都”。今址不详。疑在今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境。东晋义熙九年(4
亦作罗渌洞。在今广西武宣县东南、桂平县西北罗渌山。《明史· 广西土司》:嘉靖十八年(1539),征讨大藤峡瑶民,“右军万六千人,分四道,攻碧滩、罗渌上、中、下洞等巢”。
即十里垒。在今河北赵县南。《元和志》卷17作“千万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