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图山
在今四川西充县东。《寰宇记》卷86西充县:双图山“在县东十里”。《方舆纪要》卷68西充县:双图山“两峰相对,宛如图画”。
在今四川西充县东。《寰宇记》卷86西充县:双图山“在县东十里”。《方舆纪要》卷68西充县:双图山“两峰相对,宛如图画”。
原名尤泾市,明改为唐市。即今江苏常熟市东南唐市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常熟县图:东南有东塘市。
一作南称绰火尔土司。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囊谦县东境。清末并入囊谦土司。
亦名帕尔宗。即今西藏亚东县东北帕里。藏语意为猪山。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4: 帕里“即帕克哩”。为由江孜至亚东关孔道。
在今江西德安县西北。《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德安县:东佳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白石岩,其下为紫岩,中有泉石潭洞,深窈奇胜,凡数十里”。
1914年由鄂东道改置,属湖北省。治武昌县(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辖境约当今湖北随州、安陆、应城、汉川、仙桃、洪湖、蒲圻、崇阳、通城以东地区(英山除外)。1932年废。1914年6月由鄂东道改名,治武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西都县置,为鄯州治。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取湟水为名。大业初为西平郡治。唐初复为鄯州治。安史乱后,陷于吐蕃,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以西都县改置,治今青海省乐都县
即古之叶调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二岛。是古代中西海上交通线上的要地。晋义熙七年 (411),我国僧人法显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 东归时,曾经过此地。见 《佛国记》。
在今上海市东部海滨。北起长江口南岸,南至杭州湾。始筑于北宋,南宋乾道八年(1172)重修,从而使塘内大片农田免遭潮水浸害。在今上海市东部海滨,北起长江口南岸,中经浦东新区川沙镇、南汇区,南至杭州湾。始
唐武德四年(621)置,属融州。治所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贞观十三年(639)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属融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废。
辽建,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北春化镇(西土门子)附近。《金史·世纪》:“石土门军既与谩都诃会,迎击钝恩,大败之,降米里迷石罕城。”即此。在今吉林省珲春市东北。金为上京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