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军
①南宋绍定元年 (1228) 改楚州置,治所在淮安县 (今江苏淮安市)。端平元年 (1234) 改为淮安州。
②南宋咸淳七年 (1271) 置,属淮南东路。治所在五河县 (今安徽五河县北浍河南岸旧县湾)。辖境相当今安徽五河县地。元初废。
(1)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改楚州置,治淮安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端平元年(1234年)改为州。(2)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置,治五河县(今安徽五河县南)。属淮南东路。辖境相当今安徽省五河县地。元初废。
①南宋绍定元年 (1228) 改楚州置,治所在淮安县 (今江苏淮安市)。端平元年 (1234) 改为淮安州。
②南宋咸淳七年 (1271) 置,属淮南东路。治所在五河县 (今安徽五河县北浍河南岸旧县湾)。辖境相当今安徽五河县地。元初废。
(1)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改楚州置,治淮安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端平元年(1234年)改为州。(2)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置,治五河县(今安徽五河县南)。属淮南东路。辖境相当今安徽省五河县地。元初废。
①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26舒城县:云雾山在“县南四十里。山高耸, 云出必雨”。②在今湖北蕲春县北。《方舆纪要》卷76蕲州:云雾山在“州北七十里。山高耸尝有云雾”。③又名云浮山。即今
1937年伪满置,属奉天省。治所即今吉林四平市。1941年改为四平市, 为四平省会。1945年为辽北省会。旧市名。1937年由梨树县析置。1947年改名四平市。
旧名镇海屿。又名北山屿。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白沙乡。明曾在此设防。在台湾海峡东南部、澎湖列岛的澎湖岛北。因海滨遍布白色珊瑚沙砾,故名。明代曾设防,称镇海屿,又称北山屿、赤崁仔。为澎湖湾东北屏障。面积14
又名闸港口。即今上海市闵行区东南三十里闸港。清光绪 《南汇县志》 卷1: 闸港镇 “俗呼邹家嘴,候潮船多泊此”。
亦作海州中前千户所。明洪武中置,属中军都督府。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清康熙十七年(1678)废。
今贵州安顺市地。宋时为普里部。《元史·地理志》 普定路: “本普里部,归附后改普定府。” 明曹学佺 《名胜志》: “罗鬼仡佬可苗所居,号普里部。”
即今江苏武进县北澡港河东岸圩塘镇。元、明置于塘巡司于此。
在今山东泰安市东二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31泰安州: 铁佛寺泉在 “州东二十五里。又龙湾泉,在州南八里。张家泉在州西南五里。《志》云: 州境凡二十八泉,多由平地土石中涌出,俱入汶水,达于运河”。
清置,属灵石县。即今山西交口县东南双池镇。在山西省交口县东部。面积91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池,人口3400。历史上曾有龙池、虎池两大水池,故名。1949年为灵石县五区,1952年设双
即仪坤州。治所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南土城子镇古城。北宋曾公亮 《武经总要前集》 卷16: “宜坤州,契丹为启圣宗节度,即应天太后所生地也。东至长泊十五里,西南至上京二百里,北至踏弩河二十里,河北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