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渑池县

渑池县

一作黾池县。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十三里朱城。西汉景帝中元二年 (前148) 徙治今渑池县西十六里,属弘农郡。东汉建安中移治蠡城 (今河南洛宁县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改为北渑池县,还治今渑池县西十三里,为渑池郡治。隋开皇初复为渑池县,属熊州。大业元年(605) 移治新安驿 (今渑池县东二十五里)。三年(607) 属河南郡。十二年 (616) 移治大坞城 (今渑池县北十五里)。唐属谷州,贞观三年 (629) 移治双桥 (即今渑池县)。显庆二年 (657) 属洛州 (后改河南府)。金末升为韶州。元复为渑池县,属河南府路。明属河南府。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渑miǎn) 在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北与山西省交界。属三门峡市。面积1368平方千米。人口33.3万。辖5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水经注·穀水》:“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禹贡》云:“渑当作‘黾’水虫也。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渑池。”战国属韩,后入秦。《史记·六国年表》:赵惠文王二十年“与秦会黾池”,即此。秦置渑池县,治今渑池县城西朱城村,属三川郡。《大明一统志》:渑池“在渑池县治北,黾似蛙而腹大,池有此,因名”。汉属弘农郡。三国魏徙治蠡城(今洛宁县境),属弘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渑池县为南渑池县;另置北渑池县(今渑池县西),为渑池郡治。西魏为河南郡治,大统十一年(545年)又移县治于秦、汉旧县。北周大象中废河南郡。隋开皇初复改渑池县。大业元年(605年)移治今县城东,十二年又移治大坞城(今渑池城北),属河南郡。唐贞观三年(629年)又迁治于双桥(即今渑池县城),属洛州。开元后和五代属河南府。宋、金因之。元属河南府路。明、清属河南府。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6年与新安市合并为铁门县,同年复渑池县。1949年属陕州专区,1952年属洛阳专区,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属三门峡市。地处豫西山地和黄土丘陵区。黄河流经西北边缘,涧河流经中部,北涧河、后涧河北流注入黄河。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小麦、玉米、烟叶等。矿产有煤、铝土、铁、石英等。工业有煤炭、水泥、耐火材料、化工、酿酒等。陇海铁路、310国道、南韩公路经过县城。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仰韶遗址、秦赵会盟台、八路军兵站旧址等。


猜你喜欢

  • 下花园

    在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一百里下花园区。《清一统志·宣化府三》:上花园“在宣化县东南四十里。又有下花园在县东南五十里。相传皆辽萧后种花处”。

  • 郑村

    即今安徽歙县西十里郑村镇。清乾隆 《歙县志》 卷1 《都鄙》 有郑村。

  • 金筑长官司

    明洪武四年 (1371) 改金竹府置,属贵州卫。治所即今贵州长顺县西北广顺镇。十年(1377) 升为安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治今贵州省长顺县西北广顺。属四川省。十年升为安抚司。

  • 虞城

    ①在今山西汾阳县南二十里虞城村。《魏书·地形志》: 隰城县有 “虞城”。《寰宇记》 卷41孝义县: “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②在今山西平陆县北。《续汉书 · 郡国志》:

  • 天保军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置,治所在今四川理县西北米亚罗镇。天宝八年(749)徙云山郡治此,改为天保郡。

  • 丹霞山

    ①在今江西南城县西南麻姑山西。《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南城县“麻姑山”条下:“《志》云,麻姑西七里有丹霞山,道书第十福地。亦曰丹霞洞,其旁为出云山。”《清一统志·建昌府一》 “麻姑山”条下:丹霞山“绝

  • 安仁盐场

    北宋置,属同安县。在福建厦门市西北。《元丰九域志》卷9及《宋史·地理志》 泉州同安县均载有安仁盐场。在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南。北宋属同安县。

  • 阿拉善额鲁特部

    清西套蒙古二部之一。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后裔额鲁特和硕特首领顾实汗于明末率部移居青海。清初,其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之子和罗理等居西套。康熙十六年(1677)噶尔丹袭击西套,和罗理率部避地近边。二十五年(16

  • 小岭镇

    在今湖北十堰市西北。《清一统志·郧阳府》:小岭镇“在郧县西南四十里”。1970年划归十堰市。(1)在黑龙江省阿城市东南部。面积157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小岭村,人口1.2万。1947年

  • 大苏山

    一名太苏山。即今河南商城县东四十里南大山。《水经·決水注》:灌水“导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苏山”。《方舆纪要》卷50商城县:大苏山“下有苏仙市,灌水出焉。一名灌山”。古山名。又称灌山。在今河南省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