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百泉

百泉

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四里百泉庄。因多泉而名。《清一统志·顺天府二》:百泉“平地涌出,不可胜数,大者有三:一曰原泉,清深澈底;一曰黄泉,流沙浑漫;一曰响泉,其声似闸。然广宽俱不过丈许”。

②又名百门泉、搠刀泉。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七里苏门山。《左传》:定公四年(前506),晋人“又败郑师及范氏之师于百泉”。即此。

③亦名百泉沟。在今甘肃泾川县西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58泾州:百泉,“泉眼极多, 四时不涸,州人引以溉田, 其下流入于泾河”。乾隆《泾州志》上卷:“泉清不甘,林木茂密,为泾之一胜。”


(1)古邑名。春秋晋邑。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春秋晋人曾于此败郑师及范氏之师。(2)景点名。(1)在河北省邢台市郊。因平地出泉无数而得名。有百泉坑、葫芦套、银沙泉、达活泉、紫金泉等15泉,面积达20余平方千米。分布于太行山东麓、京广铁路两侧,形成了“环邢皆泉”的天然佳胜。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曾在此引泉筑渠,灌溉田园。泉区历代建筑多以泉名。已辟为森林公园。(2)在河南省辉县市区西北2.5千米苏门山南麓。因泉眼众多,故名。著名的有搠刀泉、涌金泉、喷玉泉等。泉水清澈,水涌如珠,缕缕浮起,犹如珍珠脱线,泉水汇成百亩巨涵,碧波粼粼,与苏门山相映生辉。据文献记载,百泉之名,商周已有。《左传》定公十四年(前496年):晋“败郑师及范氏之师于百泉”,即此。此后历代续有开拓,泉水注入卫水,故有卫源之称。隋代在此始建卫源庙,以后续建殿阁亭台,水榭石桥,成为旅游胜地。历代不少文人学士在此隐居,留有许多遗迹。其中以晋人孙登隐居处啸台、宋代理学家邵雍故址安乐窝、元人耶律楚材住地梅溪、明人彭了凡葬地饿夫墓及邵雍、许衡和孙奇逢等人讲学的百泉书院最为著名。

辉 县 百 泉


猜你喜欢

  • 钟 (鍾) 埭镇

    清置,属嘉兴县。即今浙江平湖市北十六里钟埭镇。

  • 红水河

    在今广西西北部, 为西江上流。《明史·地理志》东兰州:“东南有隘洞江,一名都泥江, 又名红水河,又名乌泥江。”为南盘江与北盘江合流后之名称。西江上游一段的别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从黔、桂两省区边

  • 大堰垱市

    即今湖南澧县西北三十三里大堰垱镇。民国《澧县县志》卷3《商埠》:大堰垱“离城三十里,最繁盛”。

  • 下马城

    在今山西静乐县东南五十里下马城村。《方舆纪要》卷40交城县:下马城“相传元魏孝文往来避暑下马处”。

  • 池阳县

    ①西汉惠帝四年(前191)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二里,俗名迎冬城。《汉书·地理志》 池阳县注引应劭曰:“在池水之阳。”因名。汉建池阳宫于此。西晋属扶风国。北魏为咸阳郡治。北周建德中废。②

  • 合宫县

    唐永昌元年(689)改河南县置,为洛州治。治所在神都毓德坊(今河南洛阳市)。神龙元年(705)复名河南县。二年(706)又改名合宫县。唐隆元年(710)复名河南县。古县名。唐永昌元年(689年)改河南

  • 百牙山

    一作白牙山。在今安徽贵池市北。《方舆纪要》卷27贵池县:百牙山“在城东北半里。《志》云,府治主山也。东麓曲水旋绕,曰落蓬湾。相传货舟辏泊于此,牙行百人登陇,以平其直,因名。上有浮屠”。

  • 鸦 (鵶) 口守捉城

    唐置,属维州。在今四川理县东北。后废。

  • 卢溪县

    隋末萧铣置,属沅陵郡。治所即今湖南泸溪县。唐属辰州。天宝间徙治今县西南二十里洗溪镇。南宋绍兴初复迁今泸溪县。元属辰州路。明属辰州府。清改泸溪县。隋大业末置,治今湖南省泸溪县西南。唐属辰州。南宋移治今泸

  • 小宁州

    元置,属保宁路。治所在今四川平昌县东荔枝乡小宁村(杨柳村)山顶。《元史·地理志》 保宁路:“初领新得、小宁二州。”至元二十年(1283)后废入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