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山关
一名红寺山口。在今甘肃山丹县北。《方舆纪要》卷63山丹卫:红寺山口在“卫北二十五里”。光绪《甘肃新通志》卷9:红寺山关“旧曰红寺山口,明嘉靖中新修石关一道,住歇塘哨夜不收”。
一名红寺山口。在今甘肃山丹县北。《方舆纪要》卷63山丹卫:红寺山口在“卫北二十五里”。光绪《甘肃新通志》卷9:红寺山关“旧曰红寺山口,明嘉靖中新修石关一道,住歇塘哨夜不收”。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抚州置,治所在临川县(今江西临川市)。辖境相当今江西临川市及东乡、金溪、资溪、崇仁、乐安、宜黄等县地。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改为临川府。不久又改为抚州府。元至元十四年
在今天津市蓟县东北与河北兴隆县接界处。《旧唐书· 安禄山传》: 天宝六年 (747),“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其后于此设军使,为州境要地。《资治通鉴》: 唐会昌二年
①苕溪支流。在今浙江安吉县西。《方舆纪要》卷91安吉州:龙溪“在州治(今安城镇)东南。即苕溪之支流也。 自州城西绕流经此,合于马家渎,溢为外溪,分为里溪,远近诸水悉附入焉”。②在今江西南城县东南。《方
或讹为夷陵戍。在今河南新县南。《资治通鉴》: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十二月,“将军张嚣之侵魏淮南,取木陵戍;魏任城王澄遣辅国将军成兴击之,嚣之败走,魏复取木陵”。又作木陵关、穆陵关。在今河南省新县南潢
在今天津市区及宝坻、宁河县境。清同治《续天津县志》卷7: “天津有七十二沽之名,实只二十一沽。曰丁字沽、西沽、东沽、三汊沽、小直沽、大直沽、贾家沽、邢家沽、咸水沽、葛沽、元沽、草头沽、桃源沽、盘沽、四
元置,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右岸特林南赫勒里河口。元《经世大典》: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所辖狗站有“可烈儿站”。明改黑勒里站。
在今河南嵩县西南。清乾隆《嵩县志》卷12:汝源镇“孙店西二十五里汝水源,故名。向无集,二十三年始设”。
在今甘肃秦安县北。《晋书·乞伏乾归载记》: 东晋太元十六年 (391),“苻登将没奕于遣使结好,……请讨鲜卑大兜国,乾归乃与没奕于攻大兜于安阳城,大兜退固鸣蝉堡,乾阳攻陷之”。即此。确址不详。疑在今甘
南朝梁大同二年 (536) 侨置,治所在桑根山下 (今安徽全椒县西北)。北齐天保三年 (551)徙治新昌郡 (今安徽滁州市)。北周辖境相当今安徽滁州、全椒、来安及江苏盱眙等地。隋开皇初改为滁州。
春秋时邾地。在今山东费县南。《春秋》: 僖公元年 (前659),“九月,公败邾师于偃”。《公羊传》作缨。古邑名。春秋邾邑。在今山东省费县南。《春秋》僖公元年(前659年),“公败邾师于偃。”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