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罗浮山

罗浮山

①在今福建霞浦县南罗浮。《方舆纪要》卷96福宁州 “洪山” 条下: “又南十里曰罗浮山,相传此山浮海而来,泊船山下,可避北风。若南风,则石厓齿齿难近。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流劫罗浮,官军御却之。” 即此。

②在今湖南攸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 罗浮山 “下与凤岭连麓,下有石窦出泉”。《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罗浮山 “有石窦出泉,涓涓不绝,东入攸水”。

③在今广东博罗县西北。《隋书· 地理志》:南海郡增城县 “有罗浮山”。《元和志》 卷34循州博罗县: 罗浮山 “在县西北二十八里。罗山之西有浮山,盖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高三百六十丈,周回三百二十七里,峻天之峰四百三十有二”。 为东粤名山。 五代南汉刘建天华宫于山中。《方舆纪要》 卷103博罗县: 罗浮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与增城县接界。山绵延高广,峰岩洞壑之属,不可悉记,为岭南之望”。罗浮与丹霞、西樵、鼎湖齐名,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

④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北。《清一统志·高州府》:罗浮山 “在电白县 (治今电城镇) 西北一百里。为八府通衢,高百余丈,白石嶙峋。相传仙人牧羊所化”。

⑤在今广西钦州市西北。《隋书· 地理志》:安京县有罗浮山。《元和志》 卷38钦州安京县:“罗浮山在县北十里。俗传似循州罗浮山,因名之。” 《舆地纪胜》 卷119钦州: 罗浮山 “在州西北六十五里。《旧经》 云: 山形若惠州罗浮,因以得名。《隋志》: 安京县北七十里有安京山,即今罗浮也”。


(1)古山名。在福建省霞浦县南罗浮。《读史方舆纪要》福宁州洪山:“又南十里曰罗浮山,相传此山浮海而来,泊船山下可避北风。若南风,则石厓齿齿难近。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贼流劫罗浮,官军御却之。”即此。(2)今山名。又称东樵山。在广东省中部、东江右侧。跨博罗、增城、龙门三县市。由罗山、浮山合称为罗浮山。东北—西南走向。海拔800米左右,由花岗岩构成。主峰飞云顶(1281 米),居“岭南四大名山”之首。为道教圣地,被称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泉源福地”。东晋咸和年间葛洪曾在此山修道炼丹,始建庵舍。南朝梁武帝时,相继建五座佛寺。隋、唐、宋、元道教仍盛。今存冲虚观、酥醪观等道观及葛洪炼丹灶、葛洪洗药池。明为学者聚徒讲学场所。1945年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和中共广东临时省委等以此为活动基地。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白泉河

    即今湖北广水市东。《舆地纪胜》卷83随州:白泉河“在应山县东三十里。源出八十母山,悬流而下入涢”。《方舆纪要》卷77应山县:白泉河“自孔山悬流而下,流入于澴水”。

  • 临濮镇

    今山东鄄城县西南临濮集。隋置临濮县于此。金贞元二年 (1154) 改为镇。古镇名。金贞元二年(1154年)降临濮县置,即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临濮集。清末捻军的一支曾在此屯聚。

  • 匡国军

    ①唐、五代方镇名。唐乾宁二年(895)升同州为匡国军节度,治所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天祐三年(906)废。五代梁复置,改名忠武军,后唐复名匡国军。北宋初废。②五代方镇名。后梁改忠武军置,治所在许州(

  • 承德县

    ①清康熙三年 (1664) 置,为奉天府治。治所即今辽宁沈阳市。清光绪间为奉天省治。宣统二年 (1910) 废。1913年改奉天县为承德县,1914年改为沈阳县。②1914年置,属热河道。治所即今河北

  • 兴国城

    ①东汉末略阳氐人筑,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马超在汉阳,因羌、胡为害,氐王千万叛应超,屯兴国”。即此。②慕容氏筑,当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大

  • 皂口站

    又作造口站。元置,在今江西万安县东南赣江西岸皂口村。明置巡司于此。又称造口站。元置,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属吉安路。明改名为造口,置巡检司于此。

  • 小雒郭门

    秦汉时成都北门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北。《后汉书·臧宫传》:宫伐公孙述,屠大城,“乃乘兵入小雒郭门,历成都城下”。李贤注:“张载注《蜀都赋》云:‘汉武帝元鼎三年,立成都郭十八门’。小雒郭门盖其数焉。

  • 则库城

    一作哲古宗。即今西藏措美县东北哲古。《清一统志·西藏》 卫地诸城:则库城“在喇萨东南三百四十里”。

  • 和蛮部

    唐代的部名。在今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后属南诏通海都督。

  • 移风山

    在今湖南安化县东南。《明一统志》 卷63长沙府: 移风山 “梅山瑶人于此从化,名取移风易俗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