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泓洞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飞来峰下。相传三国吴赤乌二年(239),葛仙翁得道于此。宋《淳祐临安志》卷8引《舆地志》曰:“有石洞, 彻浙江下,过萧山, 有采石乳者, 入其洞, 闻波浪之声。”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飞来峰下。相传三国吴赤乌二年(239),葛仙翁得道于此。宋《淳祐临安志》卷8引《舆地志》曰:“有石洞, 彻浙江下,过萧山, 有采石乳者, 入其洞, 闻波浪之声。”
即今江西铅山县南祝公桥。《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铅山县: 祝公桥 “在县西南十五里。《闻见录》,自祝公桥三十里至葫芦岩,又三十里即崇安之桐木关,为入闽之间道”。
即今山东茌平县东北二十里望鲁店。《方舆纪要》卷34茌平县:玉楼店“相传鲁仲连所居。亦名鲁连村”。光绪《山东通志》卷36称:“今为望鲁店。”
在今贵州贵定县南。《方舆纪要》 卷123新添卫: 摆笼山 “ (把平砦长官) 司东二十里”。
明正德元年 (1506) 改昌平县置,属顺天府。治所即今北京市昌平县。旋罢,八年复置。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昌平、顺义、密云三县。《明史·庄烈帝纪》: 崇祯十七年 (1644),李自成农民军 “陷昌平”,由
①在今北京市东城区戏楼胡同1号。始建于元至正七年 (1347)。明、清时多次重修。乾隆年间该寺曾收藏龙藏经版,是我国现存惟一的一部大藏经版,用梨木雕刻而成。共雕经版七万九千零三十六块,每块长18厘米,
汉、唐时长安渭水上建桥梁,有三: (1) 中渭桥。本秦所造横桥,为通渭水南北离宫而造。西汉初称渭桥或石柱桥,又名横门桥。武帝后增建东、西二桥,始有中渭桥之称。《三辅黄图》 卷6: “渭桥,秦始皇造。渭
即今河南永城市西南四十里马桥乡。清光绪《永城县志》卷15《灾异志》: 同治元年(1862)十二月,“僧王亲攻马村桥”。民国初置县佐于此。
南宋咸淳初置,属六安军。治所即今湖北英山县。明曹学佺 《名胜志》: “宋淳祐中始立鹰山寨,咸淳初改名英山。……仍寨名。” 清光绪《安徽通志》 卷33: 英山在 “英山县东五十里。山高峰秀,为群山冠,县
①在今四川泸州市西。明 《永乐大典》 卷2218 《泸州志》: 泾滩 “在泸之西十里。其滩两岸绝壁,下流有一石碛,流水浅急。相传诸葛武侯射蛮之地。俗名为赶箭滩”。②亦作泾溪。在今四川长宁县南相岭乡一带
在今陕西宜君县西。《方舆纪要》卷57宜君县:兰芝谷“在县西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