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仡佬语

仡佬语

我国仡佬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和毕节地区的某些县内;另外,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遵义专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也有少数仡佬族居住。人口总数约5.38万(1982年);使用本族语言的约有6千余人,其余多数人已转用汉语。不少人还兼通苗语、彝语或布依语。仡佬语分为稿、阿欧、哈哈和多罗4个方言。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语法差异很小。无文字,通用汉文。仡佬语的特点有:语音各地的声母数量不一,如大方的普底多达47个,关岭的麻垇只有22个。绝大多数地区,都有pl、vl、kl、pπ、phπ、vπ、mπ、qπ、mpl、kl等复辅音声母。有的地方有带前鼻冠的塞音、塞擦音声母nt、 nts、nt、k。韵母一般都有i、e、a、o、u 5个单元音韵母。有些地方有ε和ə;少数地方有ə和y。元音不分长短。有—n、—两个鼻音韵尾。仡佬语的声调一般有4—6个,少数地方只有3个。声调与声母有严密的制约关系。由于汉语借词的增加,使仡佬语的语音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加了新的声母和韵母,在只有3个声调的地方,都增加一个专拼汉语借词的声调。总的来说,韵母增加得多,声母和声调增加得少。语法: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名词能受各种实词的修饰,除数量词组修饰名词,在被修饰名词之前外,其余都在被修饰名词之后。复合数词11~19的表示法在稿方言里比较特殊,和量词连用时,是个位数在前,量词居中,“十”在后。如“十三个”的词序是“三个十”。否定副词作状语时在中心词之后。有很多表示事物类别的量词。词汇:单音节词占多数,复音节单纯词很少。复合词中的每个音节,都有词汇意义或附加意义,有两种构词方法,一种是由两个基本成分构成,另一种是由基本成分加附加成分构成。附加成分有前加成分和后加成分两种。有关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现代汉语借词很多。有相当丰富的并列四音格。各方言的词汇有较大的差别。操不同方言的仡佬族,都不能用自己的方言与对方通话。

猜你喜欢

  • 陆吉迈

    清代云南泸水县秤戛区反封建土司的群众首领。双奎地托底人。傈僳族。十九世纪末,因不堪土司压迫,组织群众起义,提出“不抢老百姓,专抢有钱人,打到皇帝门口去”,“杀官安民”等口号,拥众300余人,攻入秤戛土

  • 虚闾权渠单于

    ?—前60汉代匈奴单于。挛鞮氏。※壶衍鞮单于弟。原为匈奴左贤王。宣帝地节二年(前68),兄死,嗣立。时匈奴遭大饥荒,人、畜死者十之六七。其属部西嗕部南下附汉。三年,闻车师王附汉,引兵击之,遭汉侍郎郑吉

  • 火不思

    蒙古族、纳西族古弹拨乐器。亦作虎拨思、胡拨四、浑不似、好比斯、和比斯、胡博词、琥珀词、琥珀槌、虎拍词等。纳西语称为色古都(又译苏古笃、苏古杜)、胡拨。一说源于西亚,为阿拉伯古弹拨乐器乌特(乌都)的一种

  • 也速该

    ?—1170蒙古乞颜部贵族首领。又译叶速该、伊苏凯。孛儿只斤氏。把儿坛把阿秃儿第三子,蒙古国创建者※成吉思汗之父。勇敢善战,享“把阿秃儿”(勇士)称号。忽图刺汗时为大将,总管蒙古尼伦诸部军事,权势颇大

  • 灭乞里

    见“乜克力”(44页)。

  • 应昌路

    元代行政区划名。隶中书省。治所应昌县(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诺尔西南)。蒙古弘吉剌部世居该地。世祖至元七年(1270),建应昌城。二十二年,建应昌路。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亡,顺帝退走应昌。明洪武

  • 宇文庆

    北周大臣。字神庆。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北魏大臣宇文显和子。少聪敏、深沉有器量。北周初年,受业东观,颇涉经史。后因文州百姓暴动,应募从征,获都督职。以善射、有胆略为卫王宇文直赏识,引为左右。

  • 巴塘

    地名。位于理塘以南,东界义敦,南界德荣,西界宁静,北界白玉。古为白狼国地。明为长河西、鱼通、宁远辖地。清初吴三桂据滇时,为西藏所占。有喇嘛寺,由达赖喇嘛委派堪布掌管黄教,拉藏汗委派大小第巴管理地方政务

  • 则羔利

    朝鲜语音译。即朝鲜族男、女穿的短上衣。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均为斜襟,无纽扣。穿时,将前襟交叠,以长布带在一旁打结。男子上衣较女子的长些,袖口也宽。女子的上衣较短,仅及胸部。袖子在肘关节以下为上宽下窄。在

  • 俄蒙关系史料

    书名。(俄)戈利曼、斯列萨尔丘克主编。是书共收录文献136件。大部分为中央古代文书档案库西伯利亚衙门、外务衙门、喀山宫廷衙门存档,前苏联科学院档案馆列宁格勒分馆中有关托木斯克、托博尔斯克、叶尼赛斯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