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俺答汗传

俺答汗传

书名。据今发现的唯一蒙文抄本题称《名为宝汇集之书》,正文中又称作《介绍转轮王俺答汗生平的名为宝鉴之略传》、《天圣俺答汗之善行传记》,书末则称作《转轮王俺答汗传》,今通译作《俺答汗传》或《阿勒坦汗传》。作者佚名。约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或稍后,早于※《蒙古黄金史纲》和※《蒙古源流》。作者根据※俺答汗义子※恰台吉(达颜恰)记录的资料加上自己所闻撰成此书,体例为蒙文编年体传记。全书不分段,均用韵文,以押头韵的四行诗为其基本形式。以佛教开篇,简述成吉思汗以来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历史、达延汗的传略。中间详述俺答汗的生平事迹,包括北征兀良哈,西征畏兀特和卫拉特,南征明朝,庚戌之役,隆庆和议,兴建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改宗佛教,迎请索南嘉措(第三世达赖喇嘛),青海仰华寺大法会,请栋科尔呼图克图至土默特传教等。后部叙述俺答汗去世后其子孙的活动,如迎请第三世达赖喇嘛至蒙古传教,三世达赖在蒙古入寂,欢送四世达赖云丹嘉措赴藏,翻译《甘珠尔经》等。末尾为作者后记。书中采用蒙古历、藏历和汉历的干支纪年。本书是迄今发现的有关明代蒙古的最早蒙文历史著作,书中实录性的资料,加上作者高度的史学、文学和佛学修养,赋予本书极高的学术价值。它是研究明代蒙古史、蒙汉藏关系史、蒙古佛教史、历法、蒙古语言和文学的珍贵文献。现公诸于世的唯一蒙文抄本原藏于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王府家庙内,1958年被发现后,收藏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全书54页,两面用竹笔书写,计107面,页长34.6厘米,宽10.7厘米,每面约24行,多至28行,附有西乌珠穆沁旗王公世系,约抄写于顺治十五年(1658)以后。20世纪六十年代初,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学者珠荣嘎开始对本书进行整理和研究,1984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其整理的蒙文排印木并附有抄本影印件。199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其汉文译注本。本书的发现和公布在国际蒙古学界引起强烈关注,纷纷著文进行研究。1986年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关于本书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日本学者森川哲雄将其转写为拉丁文和译成日文,并作了详细注释,于1987年在福冈市出版了《<俺答汗传>研究》。本书的资料使明代蒙古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猜你喜欢

  • 乞引莫贺咄

    北室韦诸部首领的称号。室韦族在南北朝(420—589)时分南室韦、北室韦等五部(隋时各又分裂若干部,凡25部),南室韦诸部首领称※“余莫弗瞒咄”,北室韦诸部首领用此称。其下每部有※“莫何弗”三人副之。

  • 鄂博什

    清朝将领。又作鄂博实。黑龙江索伦人。乾隆二十年(1755),以总管率索伦兵从征伊犁,升副都统。二十三年(1758),驻守库车时,奉命率索伦兵东归,后请命于富德,率所部西行解兆惠军之围。次年,渡叶尔羌河

  • 阿史那匐延都支

    见“阿史那都支”(1233页)。

  • 建陵

    金陵墓名。天会十四年(1136)熙宗追谥※完颜函普子跋海为安皇帝。皇统四年(1144),号其陵墓曰建陵。原在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附近,正隆元年(1156)迁葬于大房山(今北京房山)。

  • 蒙古

    ①中国北方民族名。两宋、辽、金时又有萌古、蒙骨、朦骨、毛褐、盲骨子、毛割石、蒙古里等不同的汉字音译。唐代为室韦之部,称“蒙兀”或“蒙瓦”,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东南邻黑水靺鞨,西接大室韦,北为

  • 捏兀歹

    即“赤那思”(1012页)。

  • 喀尔喀法典

    清代喀尔喀蒙古的法令汇编。亦称《喀尔喀吉鲁姆》、《喀尔喀三旗法典》。由喀尔喀王公领主分别制订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其法律效力自诸法令颁行日起维持到1924年第八世哲布尊

  • 马良柱

    清朝将领。甘肃张掖人。回族。其先本新疆回部人。康熙(1662—1722)末,从军征吐鲁番。雍正(1723—1735)初,从征西藏,随安西镇总兵孙继宗攻青海蒙古和硕特部贵族罗卜藏丹津,降台吉33,以功授

  • 宝宝

    见“道克顿”(2299页)。

  • 都军主

    见“军主”(9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