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卜浪寺
藏传佛教寺院。藏语称“夏卜浪圆满法洲”。在青海同仁县夏卜浪村。系黄南地区最古老寺院之一。元至正元年(1341),由曲结顿珠仁钦建,后由其侄释迦桑布主持寺务。后毁于兵乱。约民国初年,由叶什姜寺之加央扎巴第五代转世活佛阿旺罗桑丹增坚赞(即小叶什姜活佛)于夏卜浪西山重建。30年代,复迁于故址,并修建经堂、昂欠和印经院,曾被九世班禅封为“堪布华丹诺门汗”,赐有封诰。自此,小叶什姜活佛亦称堪布仓。该寺有大经堂1座,昂欠2院。
藏传佛教寺院。藏语称“夏卜浪圆满法洲”。在青海同仁县夏卜浪村。系黄南地区最古老寺院之一。元至正元年(1341),由曲结顿珠仁钦建,后由其侄释迦桑布主持寺务。后毁于兵乱。约民国初年,由叶什姜寺之加央扎巴第五代转世活佛阿旺罗桑丹增坚赞(即小叶什姜活佛)于夏卜浪西山重建。30年代,复迁于故址,并修建经堂、昂欠和印经院,曾被九世班禅封为“堪布华丹诺门汗”,赐有封诰。自此,小叶什姜活佛亦称堪布仓。该寺有大经堂1座,昂欠2院。
明朝将领。凉州卫(今甘肃武威)人。回族。出身武将世家。先世为西域回回贡使,留河西不归,遂为凉州大族。万历中承袭世职任指挥佥事,历任守备、肃州游击将军。以败蒙古炒胡儿、擢西宁参将。万历二十三年(1595
“隔蔑”,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大隔蔑为辽太宗※永兴宫下之一抹里。是宫下另有一抹里名“小隔蔑”。
纳西语音译,意为《三大欢乐调》。纳西族中广为流传的民歌曲调。由《猪歌》、《赶马》和《烧香》等3个民歌组成。其内容主要是歌颂劳动生活,传授劳动知识,赞美男女青年建立在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基础上的爱情。
明代藏区部落名。又作七笼簇、七龙簇。属岷州卫,在今甘肃岷县境。成化十一年(1475),其族首领卜都等入朝贡马及氆氇、佛像等物,赐以彩缎、钞、绢等。十四年(1478),其族另一首领迷东等人赴京贡马及盔甲
藏语音译,意为“寨首”。解放前四川阿坝藏族地区基层组织头人。每个村寨均有一名。世袭。受命于土官,向寨众传达政令,办理本寨事宜。不享有任何特权。寨众对之亦无任何义务。
明代四川土司名。宣德二年(1427)三月置。治所在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儿康。属松潘卫。明廷命喇嘛著八让卜为首任安抚使。初,著八让卜尝率众侵掠四邻及遮遏八朗安抚司朝贡者,后受松潘卫指挥佥事吴玮招抚,归
见“尼剌部”(664页)。
?—447北魏起义首领。族属稽胡(又称步落稽、山胡)。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正月,率吐京(治今山西石楼县)稽胡举兵反魏,依险拒守,抗击魏征东将军、武昌王拓跋提等军。后西渡河,招引朔方(治今陕西清
约1639—1706清代湖北容美司土官。字绍初,号九峰。土家族。容美(治今湖北鹤峰县)宣慰使※田甘霖子。初受吴三桂“承恩伯”之敕封,后附清,袭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屡应调从征,著有劳绩。习经史,能文章,
?—1628明代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车里军民宣慰使※刀应勐之子。万历二十六年(1598)父卒,袭宣慰使职。天启七年(1627),以缅甸王侵孟艮,应孟艮请求,遣兵象万余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