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川黔滇苗文

川黔滇苗文

苗语川黔滇次方言文字,简称川黔滇苗文,是建国后为苗族新创的3种文字之一。川黔滇苗文方案是本着尽量与汉语拼音方案汇通的原则而设计的。是以贵州省毕节县小哨苗族乡大南山寨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声母共有53个,除了与汉语相同相近的声母b、 p、 m、 f、 w、z、 c、 s、 d、 t、 n、 l、zh、 ch、 sh、 r、 j、 q、x、 y、 g、k、 h等23个之外,还有带鼻冠音的闭塞音声母,各个不同发音部位的鼻冠音一律用n表示,如nb、 np、nbl、 npl、 nz、 nc、 nd、 nt、 nj、 nq、 ng、 nk、 ngh、 nkh等;清化的鼻音、边音在鼻音、边音前加h表示,如hm、hn、hi;卷舌塞音声母用在d、t后面加r的办法表示,如dr、tr、ndr、ntr;dl、tl声母中的l并非边音,而是清边擦音;小舌塞音声母用在舌根塞音后面加h的方法表示,如gh、kh分别表示[q]、[qh];由于有带鼻冠音的声母ng,舌根鼻音声母写作ngg,和汉语拼音方案不同。韵母共有31个,其中用a表示展唇后低元音,ua表示圆唇后低元音,eu表示展唇前次低元音和展唇后高元音的复合音,其余的单元音、复合元音韵母与汉语拼音方案的相同。声调有8个,与汉语的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相当,分别用字母b、x、d、l、t、s、k、f表示,其调值分别为43、31、55、21、44、13、33、24。川黔滇苗文主要适用于四川省古蔺、叙永、兴文、珙县、筠连、高县、长宁、木里藏族自治县、盐边,贵州省金沙、赤水、仁怀、遵义、息烽、毕节、纳雍、黔西、大方、织金、普定、普安、兴义、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六盘水,云南省镇雄、威信、彝良、师宗、文山、砚山、丘北、西畴、麻栗坡、蒙自、屏边苗族自治县、金平、个旧、弥勒、元阳,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那坡等县市说川黔滇次方言的苗族,约计有140万人。川黔滇苗文方案系1956年10月在贵阳召开的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上通过,1957年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

猜你喜欢

  • 青年周报

    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刊物。1946年8月1日,在乌兰浩特创刊。油印,16开。以提高内蒙古各族广大青年政治觉悟,建设和平民主的新蒙古为目的,反映青年的生活和斗争。刊登上级指示、革命知识和时事等。不久后停

  • 钦拜

    ?—1747清朝大臣。满洲镶红旗人。瓜尔佳氏。康熙三十四年(1695),袭父奇通阿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四十六年(1707),授头等侍卫,改冠军使。五十四年(1715),授散秩大臣、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雍正

  • 果熊

    湘西苗族自称。苗语译音。亦译作“果雄”、“仡熊”、“代熊”。《苗防备览》:呼苗曰果雄。他称红苗。又有代孝、代弄、代蔑(或芈)、代瓜、代卡、代扁、代枷、代列、代流(代亦作禾)等支系。讲苗语湘西方言、西部

  • 敦罗布喇什补充法规

    18世纪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部法规名,约制定于1741—1758年。原文为托忒文,抄本见于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所藏《卫拉特法典》抄本中。1880年俄国学者戈尔斯通斯基译注《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

  • 乌德盖

    见“恰克拉”(1725页)。

  • 古地名。春秋末年越国东界地。《国语·越语上》:“勾践(初年)之地……东至鄞”,在今浙江鄞县境。

  • 马路毛木台

    萨满教神祗之一。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民间认为它是阻碍狩猎的神。旧时鄂伦春人出猎,猎获第一只野兽都要先祭此神,以免它降罪;若数日未捕着猎物,即认为是此神扣留了野兽或将野兽

  • 者剌秃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置。此卫《满洲源流考》所记与永乐六年(1408)正月设置之察剌秃山皆作察尔图山卫。

  • 小凉族

    参见“大凉族”(87页)。

  • 恒福

    ?—1862清朝大臣。蒙古镶黄旗人。额勒德特氏。福州将军壁昌子。荫生出身。道光间,由道府升按察使,署布政使。咸丰二年(1852),赴河南军营,为钦差大臣琦善办理文案。八年(1858),由山西巡抚调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