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歌圩

歌圩

壮语称“窝坡”、“窝墩”、“欢龙洞”。壮族青年男女传统的娱乐与社交活动。流行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及云南文山州境内者,多有固定场所;其它地区无固定场所。多于春节期间及夏历三月三前后举行,其它重大节日或农闲时亦有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内的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携带五色糯米饭、红蛋、绣球、毽子及各种礼物,分别男女成群结队,前来赶圩,在圩上或附近寻找异性队伍,以歌相认,表情达意,由浅入深,有“见面歌”、“问好歌”、“盘问歌”、“考察歌”、“爱慕歌”、“交情歌”、“送别歌”、“约会歌”之别。间或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文体活动。通过对歌等活动,未婚者便可物色意中人,如情投意合,便交换信物,盟誓终身。歌圩的起源,北宋时已有记载。明代岳和声在《后骖鸾录》中曾详尽描述万历三十九年(1611)三月十七日壮族在柳州郊外举行的一次歌圩盛况。明末邝露在《赤雅》中还说:壮族歌圩有春歌、秋歌之分,春歌在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举行,秋歌在八月十五举行。《凭祥土州乡土志》(抄本)亦载:“时属四月,俗有歌圩,男女成群,各有行数,歌声互答,自乐其乐。然乐而不淫,有‘关雎’之遗风焉。”民间相传壮族歌圩起源于纪念唐代歌仙刘三姐,或说起源于古代壮族的“赛歌择婿”,久而成俗。

猜你喜欢

  • 吴麟

    清代学者。满洲镶黄旗人。姓吴查拉氏。字子端,号晚亭、黍谷山樵。康熙四十九年(1710)举人,授内阁中书。乾隆元年(1736),荐举鸿博,预修《明史》,纂《本纪》,充《明史纲目》纂修官。善诗文,工山水画

  • 赫哲语

    我国赫哲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由于赫哲语既有满语支语言的特点又有通古斯语支语言的特点,因此研究者对赫哲语属于哪个语支有不同的意见。早期的分类法把赫哲与满等语言划为满语支,较新的分类

  • 兀者揆野人千户所

    见“兀者揆野木千户所”(113页)。

  • 妪厥律

    见“乌古部(332页)。

  • 乞勒尼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 亦作奇穆尼卫。永乐七年(1409)四月,奴儿干地方蒙古首领忽剌冬奴等65人来朝,与伏里其卫、敷答河千户所同时设立。忽剌冬奴等向明廷建议,以奴儿干地居冲要,宜立元帅府。明廷乃

  • 别失八里

    西域古城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元宰相耶律铸《双溪醉隐集》作伯什巴里,并云:庭州有五城,俗号五城之地。突厥语“伯什”为五,“巴里”为城。元初为西北重镇。宪宗元年(1251),设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

  • 坚童

    1253—1291元朝大臣。字永叔。蒙古蔑儿乞氏。大名路宣慰使※阔阔之子。少孤,稍长入国学,受业于祭酒许衡。入宿卫,后授中顺大夫、右侍议、迁中议大夫、同修起居注。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任礼部尚

  • 大胡雅

    渤海国宗王。高王※大祚荣子,武王※大武艺弟。武艺在位时,唐开元十七年(729)二月,奉武王命朝唐,被唐封为游击将军,留侍宿卫。

  • 杨守素

    西夏大臣。夏景宗李元昊谋士,参予西夏建国大业。元昊继位,改宋明道元年(1032)为显道元年,三年,上书元昊改元开运。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十月,正式为无昊筹备称帝,建大夏国,任朝臣。二年十二月,

  • 瑞应寺

    寺庙名。蒙古语称“葛根苏木”。位于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卓新镇西南30公里处。清康熙八年(1669)桑丹桑布活佛(1633—1720)始建。十五年(1676),桑丹桑布率30名弟子前往拉萨礼佛。达赖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