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比欢

比欢

毛南族民歌的两种形式。一般单独称为“”或“欢”。因其后分别带有“罗嗨”、“罗喂”的衬词,故统称为“比欢”或“罗嗨罗喂”。“”可以分为“比条”、“比单”、“比早”和“比三纽”四种,有七言、六言、五言、三言几种组句形式,若干句组成一章。一般押腰韵、脚韵或头韵;“欢”分为“欢条”、“欢早”两种,由五言四句组成一章,亦押腰脚韵。主要用于抒情演唱,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婚丧喜庆、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恋爱苦情、文化习俗等方面。是毛南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其叙事长歌《枫蛾歌》曾获1979至1982年全国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

猜你喜欢

  • 胡烈克特

    见“乌切克特”(338页)。

  • 见“卢国”(549页)。

  • 大黑河

    河流名。蒙古语称伊克图尔根高勒。以流域土质色黑得名。是黄河支流,位于内蒙古中部。北魏时称荒干水,隋唐时称金河。从大青山流出,西南流经呼和浩特市郊,至托克托县河口镇入黄河。长约219公里,可溉面积50余

  • 苍旺

    清代四川杂谷土司。藏族。※土司班第尔吉之子。雍正(1723—1735)年间袭职。居官狡悍,抗不请袭、奉调。妄令所属民众按户上纳酥油,擅给各土目执照,凡派遣兵马,俱听彼提调,不许别有应付。邻近部落多被招

  • 珍州

    古州名。唐贞观十六年(642),以夜郎开山洞置。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天宝元年(742),改为※夜郎郡。乾元元年(758),复为珍州。元和三年(808),复置,旋废。北宋大观二年(1108),复置,移

  • 俄布笼

    黎语音译,意为“家族长”或“大房”。解放前海南岛保亭、乐东、白沙3县毗邻地带的“合亩”(一种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组织,详见“合亩制”)头人称谓。亦称“畏雅”,意为“犁第一道田路的老人”。汉称“亩头”。通常

  • 鲜于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丁零大姓之一。初见于《汉书》。主要分布于定州(治卢奴县,今河北定县)。一说出自春秋狄国鲜虞之后。频见于十六国南北朝史籍。如东晋太元十年(385),司马鲜于乞杀翟真于行唐,后长史鲜于得

  • 浇河

    郡名。古西羌所居。东晋时,后凉吕光置浇河郡。寻为南凉秃发乌孤所取。后入吐谷浑境。北周建德五年(576),移治黄河南浇河故城,改为廓州。隋大业初,复为浇河郡,寻亦废。故治在今青海黄河南岸贵德县东南。

  • 哈泥

    哈尼族名。历史文献上“哈尼”的同音异写。乾隆四十年(1775),胡蔚校订《南诏野史》“窝泥”条说:“有和泥、斡泥、哈泥、路弼等名……”雍正《临安府志》说自呼哈宜(哈尼)。居今云南元阳县境。参见“哈尼族

  • 鹰娑川

    西域古地名。见《新唐书·回鹘传》。《隋书·北狄传》作应娑,为西突厥处罗可汗所立—小可汗驻地。后为铁勒契苾部分布地区。唐贞观六年(632),该部首领之一契苾何力内属,后成为唐朝著名将领。永徽五年(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