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色旺诺尔布桑宝

色旺诺尔布桑宝

?—1901

清末蒙古王公。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右中旗人。父卒,袭土谢图亲王爵,任哲里木盟盟长。为人凶恶残暴,生活奢侈腐化。不仅滥肆征敛旗民牲畜财物,且借外债五六十万两,购买昂贵的珍玩服饰和竹石花木,修建王府亭园、楼榭,追求个人享受。对待属下家奴、旗民动辄囚禁折磨或鞭笞致死,被旗民称为“道辛格大王”(意为“残暴的王爷”)。光绪二十六年(1900)秋,科右前旗发生※图合木起义,调家奴、旗兵守护王府。翌年,家奴、旗兵不愿为其效力,携带武器哗变,被迫携数名近侍出逃,至距王府百余里之寺庙,被追及,受围困,被群众迫令自缢而死。

猜你喜欢

  • 鄋瞒

    春秋时长狄的主要支系。简称“鄋”。一说为长狄的自称。孔子称其为防风氏(汪芒氏)后裔。周代北迁为鄋瞒,事详“长狄”(363页)。

  • 阿勒楚喀

    地名。位于吉林省北部,即今阿城县。以水得名,即《金史》按出虎水(一译阿禄祖,俗名阿什河)。清雍正二年(1724),设协领,驻防于金上京会宁府故城。城周2里,南北2门。七年,改建新城。城周3里。乾隆九年

  • 额尔克和卓

    见“额色尹”(2531页)。

  • 苏隐

    见“萧匹敌”(1992页)。

  • 素嫩扎本根

    见“敖洛克腾”(1795页)。

  • 刻木棒

    苗族用以刻上原始表意符号的木棒。盛行于贵州东南部地区。有开亲木及巫辞木二种。凡男女结亲,则在开亲木上刻有礼单,表明所索要的白银、骡马、水牛、花布、煮饭用的铜鼎罐、挑妈妈饭的箩筐、鸭、蛋、盐、茶、糖等的

  • 乌孜别克纳姆纳学校

    解放前伊犁乌孜别克族学校名。初创于18世纪70年代末,原为乌孜别克清真寺宗教学校,初仅能招收学生40—50名。20世纪初,规模扩大,教学内容逐步向现代化过渡。30年代时发展成为正规制小学,改名为“鲁西

  • 答剌罕

    见“答儿罕”(2238页)。

  • 阿弗拉西亚勃王朝

    见“喀喇汗王朝”(2208页)。

  • 阿布赛义德

    见“贾尼别克”(18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