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齐尔图汗

鄂齐尔图汗

(?—1677或1676、1680) 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号车臣,故又称鄂齐尔图车臣汗。博尔济吉特氏。※拜巴噶斯长子。清崇德五年(1640)嗣位。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同为四卫拉特“共主”,被称为“合约尔台吉。”(意谓联盟首领是“两台吉”)。曾遣兵参加固始汗对青海和西藏的远征,也是蒙古44部封建主会盟的主要参加者之一。满族统治者入关后,屡遣使进贡,与清朝政府保持密切联系。顺治七年(1650),获悉漠南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举兵反清,派人向清廷表示愿出兵助击。因虔修职贡,于固始汗死后,被清廷封为“卫拉特首汗”。康熙五年(1666),被五世达赖授予“鄂齐尔图车臣汗”号。在卫拉特联盟内部,十分重视与巴图尔珲台吉及其继承人僧格的合作。崇德八年(1643),与巴图尔珲台吉联合,进攻哈萨克扬吉尔苏丹(又称江格尔汗)。顺治二年(1645),又联兵进攻昆都伦乌巴什,迫其承认自己和巴图尔珲台吉的盟主地位。十年(1653),巴图尔珲台吉死后,积极支持僧格、反对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因争夺遗产,与弟阿巴赖长期不睦。十四年(1657),以阿巴赖支持巴图尔珲台吉长子车臣等发动战争,聚兵于额敏河畔与阿巴赖对峙。后经子噶勒达玛等斡旋,战事未发。十七年(1660)夏,与僧格盟于塔尔海哈喇呼济尔。同年冬,挥师进逼爱古斯河畔,进攻阿巴顿。次年四月,双方激战于额敏河,迫阿巴赖逃回额尔齐斯河旧牧地,进而又围阿巴赖于“寺院城”。因母赛汗珠哈屯力劝,撤兵。康熙十年(1671),获悉阿巴顿逃往乌拉尔,遣兵西征,收服昆都伦乌巴什等人众。十四年(1675),引兵攻噶尔丹,兵败于斋尔附近,逃遁,为噶尔丹执杀(一说病死),部众多被兼并,妻多尔济拉布坦逃往伏尔加河土尔扈特部。孙罗卜藏衮布阿喇布坦、噶尔亶多尔济后附清,属众被分别置于阿拉善旗和察哈尔。

猜你喜欢

  • 拓跋羯儿

    ?—451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道武帝※拓跋珪孙,河南王※拓跋曜子。泰常元年(416),其叔河间王拓跋修卒,无子。太平真君元年(440),从兄弟太武帝拓跋焘令其袭修爵为河间王,后改封略阳王。二年,与永

  • 毗舍那

    即“毗舍耶”(1649页)。

  • 玛罕木特

    18世纪初新疆喀什噶尔(今喀什)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一译阿哈玛特、木墨特、艾赫麦德。维吾尔族。※阿帕克和卓孙,雅雅和卓第三子。康熙三十四(1695),阿帕克死,妻哈努姆帕夏谋将王权交亲生子玛哈氐,杀雅

  • 昭录令

    傣语音译。明代傣族麓川(治今云南瑞丽县)思氏地方政权最高统治者麓川平缅宣慰使下属※“召勐”(叨孟)的军事传令官。《百夷传》:“又有昭录令,遇有征调,亦与叨孟统军以行。”李思聪本《百夷传》则称:“又有昭

  • 通古思鲁克之战

    清军与大小和卓木叛军间的一次战役。乾隆二十三年(1758)八月,清军克库车。霍集占(小和卓木)经阿克苏、乌什兆叶尔羌(今莎车)。清定边将军兆惠率师往讨,夺取霍集占所筑高台,驻兵城东。敌自东、西、北三面

  • 穹咧

    见“花蓝瑶”(999页)。

  • 赛喀纳

    ?—1688清朝将领。满洲镶白旗人。布赛氏。初任典仪。顺治十四年(1657),授二等侍卫,擢一等侍卫。康熙九年(1670),授护军参领。十四年(1675),随抚远大将军信郡王鄂扎征察哈尔布尔尼,领兵率

  • 也里古纳昆

    地名。又译额儿古涅昆。“也里古纳”意为“险峻”,“昆”意为“山崖”,指今内蒙古额尔古纳河东南一带。据《史集》传说,蒙古人的远代祖先居该地深山密林中,后人口繁衍,居地不足,遂熔铁破山,进入草原。成吉思汗

  • 忽鲁不花

    元朝大臣。蒙古人。一说为八邻氏。卜邻吉带子,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伯父。通畏兀体蒙文。初任怯薛官。世祖中统二年(1261),出任中书左丞相,三年,兼中书省都断事官。沁水渠成,谏言定制,以防豪权侵夺。

  • 辞不失

    亦译“习不失”。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酒醒”之意。金代女真人有以此命名者,如昭祖子完颜乌古出经常酗酒,屡悖其母,其母徒单氏即把乌古出之子命名为辞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