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

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六次战役。诸葛亮平定南中(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一带)叛乱后,与孙权重新结盟,开始北伐曹魏,图谋中原。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率兵从汉中(今陕西汉中东)出发,经祁山(今甘肃西和祁山堡)北上,进攻曹魏的南安(治今甘肃陇西西南)、汉阳(治今甘肃甘谷东)和安定(治今甘肃镇原东南)郡,三郡吏民背魏降蜀。曹魏大将张郃迎击,与蜀军先锋马谡相遇于街亭(今甘肃秦安西北)。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不听副将王平劝告,弃城舍水上山,被张郃断水围困。蜀军溃败,马谡逃回。街亭失守, 蜀军心涣散,北伐据点丢失。诸葛亮撤兵回汉中,杀掉马谡,第一次北伐失败。同年冬,诸葛亮乘魏军攻吴,关中空虚,率兵北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南),围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二十多日不下。蜀军粮尽,魏援军将至,诸葛亮被迫撤兵。第二次北伐失败。建兴七年,第三次北伐,大将陈式攻下阴平(治今甘肃文县西北)、武都(治今甘肃成县西北)二郡。曹魏大将郭淮截击蜀军,诸葛亮亲率军队至建威(今甘肃成县西北)阻击魏军,郭淮撤退。建兴八年秋,曹魏兵分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兵北上,驻屯城固(今陕西汉中北)赤坂,防御魏军。时秋雨连绵,行军困难,魏军退回。此为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建兴九年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北出祁山,魏将司马懿驻屯上邽(今甘肃天水)、坚壁不战,诸葛亮调主力攻魏卤城(今甘肃天水、甘谷之间)。司马懿调兵卤城,仍据险不战。蜀军乏食,同年六月,被迫退兵汉中,魏将张郃率兵追击,被蜀军射杀。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他亲率大军十万,北出斜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占据五丈原(今陕西周眉县西南),与魏将司马懿相持于渭滨。为长久计,诸葛亮分兵屯田。尽管蜀军数次挑战,司马懿仍坚守不出,欲拖垮蜀军。同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蜀军遂退回汉中。诸葛亮六次北伐,传说为“六出祁山”。实际上仅第一、第四两次是从祁山出兵。诸葛亮北伐,虽然取得某些局部胜利,但就全局来看还是失败了。

猜你喜欢

  • 海陵政变

    金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熙宗晚年,贵族宗弼掌握军政大权,政局尚称稳定。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宗弼死,皇后裴满氏(悼平后)干预朝政,引起朝中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再度激化。熙宗惶恐焦燥,急于稳

  • 中俄会约

    见“旅大租地条约”。

  • 孔子作春秋

    孔子晚年,感到自己的政治抱负难于实现,为把自己对于政治历史的见解传之后世,因而根据鲁国史官的原始记载,作《春秋》一书。《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

  • 米喇印、丁国栋起义

    清初甘肃地区的回民起义。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三月,米喇印、丁国栋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发动起义,接连攻下凉州(今甘肃武威)、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兰州、狄道 (今甘肃临洮)、渭源

  • 官制改革

    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时期为维持满洲贵族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1906年9月1日(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诏书,第二天就下令改革官制,企图假立宪之名,行中央集权之实。

  • 泗州之役

    唐末庞勋农民起义军大败唐军的著名战役。泗州(今江苏盱眙)扼通济渠与淮河的汇合口,为兵家必争之地。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十月,庞勋兵围泗州,刺史杜滔负隅顽抗。起义军不断增兵会攻。唐廷亦多次派军增援。起

  • 北南宰相府

    辽北面朝官机构之一。太祖始设,同掌佐理军国大政。各置左、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和知军国事等官。唯南府多以皇族四帐世预其选,北府多以国舅五帐世预其选。偶亦选用非皇族后族之人充任。又,册封皇太后由北府宰相押

  • 黑水党抗英斗争

    鸦片战争中浙江沿海人民的抗英斗争。“黑水党”是1840年(道光二十年)夏,英军占领定海等地后,浙江沿海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组织。1841年10月1日(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定海第二次失陷,黑水党首领徐

  • 京师同文馆

    见“同文馆”。

  • 秋弥制度

    清代皇帝秋季围猎制度。清政府在承德建造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皇帝每年到木兰围场行围射猎,举行秋狝典礼,召集蒙、藏、维等各族王公大臣等上层人物轮流前来参加聚会。在这里联欢赐宴,颁行赏赐。皇帝驰猎,他们陪侍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