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补亡论

伤寒补亡论

二十卷。宋郭雍(1095?-1187)撰。郭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后隐居峡州(今湖北宜昌市东南)。作者早年业儒学,后潜心医学,另著有《郭氏传家易说》。此书为作者研究伤寒学成果,又名《仲景伤寒补亡论》。原书分七十余门一千五百余条,宋时刊本毁于兵火,遂失其第十六卷并后附方药五卷。今存清道光刊本内容为:卷一列伤寒名例十问,叙论五问,治法大要九问,脉法、刺法六问,仲景元化五问;卷二至卷三论仲景辨脉、平脉法;卷四至卷七为内经统论及伤寒六经证治;卷八至卷十二分叙汗、吐、下、温、灸、刺、水、火之法;卷十三至卷十五论两感等证;卷十六缺;卷十七至卷十八为痉、湿、暍等证;卷十九至卷二十为妇、儿诸证。作者研究《伤寒论》,认为该书已有残缺,故常取《素问》、《灵枢》、《千金方》、《类证活人书》以为参证,并折中宋代伤寒名家朱肱、庞安时、常器之三家之说,以补仲景原书阙略。常氏之书未能传世,而散见于郭雍此书,尤足珍贵。作者精研伤寒,多于平凡细微处显其灼见。如对太阳病有汗无汗二症研究,一般均以表虚表实言之,而郭氏则详论其理,为伤寒学创立了“卫气不共荣气和谐”的理论,足以开后人之茅塞。再如对厥病认识,郭雍首先强调要正确识其病、辨其证、究其因。他认为:“厥者,逆也。凡逆皆为厥。”而伤寒之厥,乃毒气并于阴经或阳经所致,与阴阳正气偏胜而厥者不同。其次,他引《素问》之说,提出寒厥手足冷,而热厥手足烫的创见,纠正了历来医家多以为厥证手足皆冷,而忽略《素问》热厥理论的偏执,丰富发展了仲景伤寒学说。书中将仲景原文与后世注文混杂,为其不足之处。此书对研究伤寒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明万历二年(1574)刘氏刊本,清道光中刊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冯潜斋年谱

    一卷。清劳潼编。劳潼字润之,号莪野,乾隆举人,官国子监学正,著有《救荒备览》、《读史随笔》等书。为谱主门人。谱主冯承修(1702-1796),字达天,号潜斋,广东南海人,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选

  • 先天易贯

    五卷。清刘元龙撰。刘元龙字凝焉,饶阳人。此编前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自序,又有雍正元年(1723)补序。其书先成三卷,刊于江南,后来又续增二卷,所以有二个序。刘元龙自称经历三十年才成书。首卷以数言

  • 四书三畏诂略余论

    一卷。清近山居士撰。居士项城(今河南项城)人,其姓氏不可详考。是书大意谓宇宙一天,即一理。天理之见端为气,天理之真宰为诚,天理之灵妙为鬼神,天理之寄于人心为性为命,天理之著于百为为道为法,天理之征于事

  • 毕太夫人行述

    一卷。清孔繁灏(18061862)撰。繁灏字文渊,号伯海,山东曲阜人,系孔子74代孙,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龚封衍圣公。毕太夫人为湖广总督毕沅之女,繁灏生母,卒年58岁。书中记毕氏懿行及其他琐事甚

  • 修竹编

    一卷。明葛一龙(1566-1640?)撰。一龙,字震甫,江苏吴县人。官云南布政司理间,于崇祯庚辰(1640年)卒于家。一龙以诗闻名吴中,曾著有《尺木斋诗选》、《新诗索解》、《滇茶百韵》、《鹧鸪集》诸书

  • 无闻堂稿

    十七卷。明赵釴(约1556前后在世)撰。赵釴,字子举,一字鼎卿,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著有《古今原始》(已著录)。是集为赵釴诗文集

  • 资治通鉴释文

    三十卷。宋史炤撰。史炤字见可,四川眉山人。博古能文,苏轼兄弟以乡先生事之。时为右宣义郎监成都府粮料院。是编卷首有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月左朝散郎权发遣黎州军州主管学事缙云冯时行序,云:“字有疑难,

  • 清忠谱传奇

    二卷。清李玉撰。李玉生平详见《一捧雪传奇》(辞目)。是传奇共二十三出。《清忠谱》是李玉入清后的作品,是描写历史上政治斗争重大社会题材的代表作。写明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黑暗统治的正义

  • 安定言行录

    二卷。清丁宝书撰。宝书,晚清浙江潮州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记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胡瑗言行。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世居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丁氏曾于咸丰年间采摭宋人著述中有关

  • 交城县志

    ①十八卷,首一卷。清洪璟纂修。洪璟字昆霞,安徽歙县人。出身拔贡,历任教习。康熙四十五年(1706)任交城知县。交县山多水少,人民瘠苦。自清初兵乱。以后,田地荒殖,民不聊生。洪璟为知县,颇能廉明仁爱,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