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宋王应麟(详见《玉海》)撰。其书以姓氏诸字排纂成章,以便记诵。其书虽以记录姓氏为主,但排列名物、组织典故,意义融会贯通,文词古雅。仍不失为初学者的一部很好的读本。书中所录,凡单姓都没有重复的字。
一卷。清郑珍(1806-1864)撰。珍字子尹,晚年号柴翁,贵州遵义人。清学者、诗人,精经学、小学家。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以大挑二等选荔波县训导。同治二年(1863)被举荐于朝,特旨以知县分发
八卷。清徐世沐(详见《周易惜阴录》)撰。由于作者刻意推求经文之微言大义,结果往往失之迂曲,此书多有强辞夺理、难以服人的弊病;作者还节外生枝,将孔子的事迹硬行增入襄公二十二年以下的经文中,杂糅《春秋》与
四卷。明唐龙(1477-1546)撰。生平事迹详见《易经大旨》。陕西提学佥事王惟贤把唐龙的《黔南集》、《江右集》、《吴中集》、《晋阳集》、《淮阳集》于嘉靖年间合而刻之,以成此书。唐龙文颇具浩瀚之气。诗
一卷。清王夫之(生平事迹见《周易稗疏》条)撰。王氏曾撰《易内传》,诠释大象之义已很详尽,此书作于《易内传》之前,有王夫之自序,词义与《易内传》内容间涉重复,内容可互参。今存《船山遗书》本。
① 五卷。清陈梓撰。陈梓字古民,濮川人。是书首有梓自序,末有后序,又有谢秀岚跋序云“孔孟以后,折衷于紫阳。紫阳以后,折衷于杨园”。卷五附读书记疑,除朱子外,并及陆稼书、吕晚村、凌谕安三家。论四书,谓唯
十四卷。民国葛延瑛修,孟昭章纂。葛延瑛,民国十五年(1926)任泰安县县长。孟昭章,邑人。葛延瑛任县长后,考泰安县志,自道光八年邑令徐宗干重修后,距当时已四十余年未有续修了,恐年远事湮,文献难征,聘孟
三卷。清庄存与(1719-1788年)撰。庄存与字方耕,号养恬,江苏武进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清代经学家,常州学派的开创者。通六经,尤其擅长《春秋》。他提倡今文经学,发挥《公羊传》,宣传《春秋
十五卷。五代蜀杜光庭(详见《了证歌》)撰。古代评价人物品德,常以“善”、“恶”论之。宗教界更主张弃恶扬善、累积功德,并倡因果报应之说以达其目的。杜光庭也主弃恶扬善之说。据杜光庭自序所述,谓人为善者,天
见《新世弘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