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御批通鉴纲目

御批通鉴纲目

五十九卷,通鉴纲目前编一卷,外纪一卷,举要三卷,通鉴纲目续编二十九卷,以上诸书都是由清圣祖玄烨御批,吏部侍郎宋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校刊颁行的。《通鉴纲目》一书是朱熹因司马光《资治通鉴》以作纲目,但他本人只手定了凡例一卷,其纲皆门人依凡例而修,其目则为赵师渊所撰。尔后尹起莘、刘友益等人又为之疏通义旨,到明弘治年间莆田黄仲昭取诸家之书,散入各条之中,遂成通行本,但以上诸家,均事崇朱子,只是循文敷衍。至明末张自勋作《纲目续麟》,才开始以春秋旧法纠正其书义例之伪。又有芮长恤作《纲目拾遗》,以通鉴原文辨删节之失。各家所见,聚讼不已,于是清圣祖玄烨依陈仁锡刊本亲加评定,厘正群言,折衷归一,乃有《御批通鉴纲目》一书。此外金履祥嫌刘恕的《通鉴外纪》失之嗜博好奇,乃搜采经传,上起帝尧,下迄周威烈王,作《通鉴前编》,又总括全书纲领,撰为《提要》,采上古轶闻,撰为《外纪》,陈仁锡刊印此书时,稍变其体例,改题曰《通鉴纲目前编》,与《纲目》合刊,此书亦蒙清圣祖玄烨御笔品题。明人商辂等作《通鉴纲目续编》,颇多舛漏,此书因被陈仁锡缀刊纲目之末,故亦得同邀御览,并示别裁。后至乾隆壬寅年(1782年),清高宗弘历又御笔题词,复召廷臣详加刊正其书,以协于至公,而求昭垂千古,成为读史之指南。有康熙间刊本。

猜你喜欢

  • 洪洞县续志

    不分卷。清赵三长修,晋承柱纂。赵三长字迁如,安徽繁昌县人,出身贡士,顺治十三年(1656)知洪洞县。清俭自持,兴除利弊,学宫、公署、城池、桥堤,尽力经营,政事之暇,留意古学,士林对其很是。《洪洞县续志

  • 凤麓小志

    四卷。后序一卷。清陈作霖撰。陈作霖(1837-1920),字雨生,号伯雨,晚号可园,江苏南京人。其一生凡省府县局、书院、学堂、官书局、图书馆之属,皆互董其役终其身,因著书百数卷,跻为通儒。传世之作,首

  • 永福县志

    十卷,清陈焱修,俞荔等纂。陈焱,曾任永福县知县。明万历年间,邑令唐学仁首修县志。后历代均未续修。陈焱任县令后,以旧志久已失传,又纂成此书。乾隆十四年(1749)刻印。共十卷,分为:卷一,舆地;卷二,建

  • 证俗音

    一卷,北齐颜之推撰,清任大椿等辑。颜之推(531-590以后)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历任四朝,梁为散骑侍郎;齐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581-600年)中,太子召为学士

  • 宋论

    五卷,清王夫之撰。作者生平及年代均见于前《读通鉴论》条。书中作者疑韩通,短李纲,诋苏轼,薄曾巩,不满于司马光,都是偏宕而非不易之论。至于对太祖、亿宗的评论有一些独到之言。论王安石变法因杂引群小而失败,

  • 续宋宰辅编年录

    二十六卷。明吕邦耀撰。吕邦耀,字元韬,锦衣卫籍,顺天府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通政司右参议。吕邦耀在刊行宋徐自明《宰辅编年录》之后,又仿照原书体例续编。上起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下

  • 缃素杂记

    见《靖康缃素杂记》。

  • 乐府

    一卷。明周道仁(约1644年前后在世)撰。周道仁,字以修,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是集所作拟汉、魏乐府诗共一百零三章,原附于所刊孙一元《太白山人稿》后。自序称道不师孔、颜,学不则经、史,性不本忠、孝,法

  • 周礼李氏音

    一卷。晋李轨(?-619)撰,清马国翰辑佚。李轨有《周易音》,已著录。李氏《周礼音》既有古音,亦有转音,除为郑(玄)注作音外,亦为杜子春、二郑作音。作古音者,如《春官·序官》“乃立春官宗伯”,先郑注,

  • 雍益集

    一卷。清王士祯(1634-1711)撰。王士祯生平详见《蚕尾集》(辞目)。是集均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奉使祭告西岳、西镇、江渎途中所作。据集前其弟子盛符升序称,士祯曾自言“再使秦蜀,往返万里,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