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政经

政经

一卷。南宋真德秀(详见《大学衍义》)撰。真德秀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时,以“廉仁公勤”四字励僚属,复立惠民仓,置社仓。知福州时,告戒所部,无滥刑横敛。他在朝中的时间较短,多居外任,比较了解民间的疾苦,故著此书。其门人王迈作《序》,称他再守温陵(今福建泉州)时,日著《政经》。考他再守泉州时,为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已经54岁,故为晚年之作。王迈又称赵时棣任法曹时,与真德秀朝夕相随,故得此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收录《心经》,而不及此书。可能是《心经》行世早,而此书晚出。或是因他名重,好事者依托之作。虽然真伪难辨,但其言能不悖于儒者,所以能与《心经》并行于世。此书采典籍中论政之言列于前,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张问仁于孔子”等条。而以名臣廉吏的事迹列于后,题为《传》,以示区别。共列二十余事,如“黄霸为颖川太守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刘宽典历三郡温仁多恕”等事迹。书末附当时近事六条,为之附录。此六条记歙县等地,造簿征赋的方法。他认为,簿书是财赋的根,尤如禾稼出于田亩。但地方官多不亲阅,征赋时则用乡里的草簿。因此多生弊端,把未交纳者改为交纳,已经交纳者改为未交纳。官赋流失,百姓被扰,所以地方官要亲掌征赋。其后载他帅长沙咨呈,知泉州军事时劝谕文,帅长沙时劝民间置义仓文、帅福州晓谕文。他虽自命为大儒,但断不敢以自己的文章题曰经,盖为后人所补。诸谕文不空谈,所言多切时弊。如《帅长沙咨目呈两通判及职曹官》一文,他向同僚提出“以四事自勉,而为民去其十害。”四事为:律己从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为事以勤。十害为:断狱不公,听讼不审,淹延囚系,惨酷用刑,泛滥追呼,招引告奸,重叠催税,科罚取财,纵吏下乡,低价买物。全书旨在劝戒官吏,扫除时弊。淳祐二年(1242),大庾令赵时棣将此书和《心经》合刻。有《四库全书》本,《西京清麓丛书续编》本。

猜你喜欢

  • 熊士选集

    一卷。《附录》一卷。明熊卓(1643-1509)撰。熊卓,字士选,号东溪,江西丰城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平湖知县,擢监察御史。事迹具详于过庭训《分省人物考》、王兆云《词林人物考》。著有《熊御

  • 甘泉集

    三十二卷。明湛若水(生卒年不详)撰。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属广东)人,弘治末进士,授编修,嘉靖时历南京兵部尚书。有《甘泉集》、《白沙、诗教解注》、《二礼经传测》等。是集凡收入《樵语》一卷,《新

  • 拙尊园丛稿

    六卷。清黎庶昌(1837-1897)撰。黎庶昌,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廪贡生。同治元年(1862),特赏知县,派曾国藩大营,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合称曾门四弟子。光绪二年(1876),郭嵩焘出使欧洲,

  • 凝斋遗集

    八卷。清陈道(公元1707年-1760年)撰。陈道,字绍洙,号凝斋,江西新城人。乾隆戊辰(1748)进士。著有《凝斋遗集》。是集凡八卷,集为其子陈守城等所刊,文六卷、诗二卷。其文多讲学之作,学究气甚浓

  • 殷墟书契前编

    八卷。清罗振玉编著。罗振玉,详见《殷墟书契》条。他搜集整理的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流传较广的有《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殷墟书契》所收甲骨,大多数为罗氏自藏。

  • 转注绪言

    二卷。清万光泰撰。万氏生平著述,见《说文凝锦录》。是编于六书之中专论转注一书。万氏对各家转注之说,如戴侗、周伯琦的形转说,赵古则、王应电的声转说,郑樵、赵宦光的义转说,皆不取,独抒己见。然于转注所以别

  • 陶渊明集

    八卷。东晋陶潜(365或372-427)撰。陶潜字元亮,入宋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侃曾孙。少有高趣,家贫好学,有大志。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

  • 稽留山人集

    二十卷。清陈祚明(约1665年前后在世)撰。陈祚明,字允倩,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均不详。他博学善属文。顺治十三年(1656)入京师,以诗酒遨游公卿、名士之间,与施闰章、汪婉等相唱和,名动京师

  • 群经韵读

    一卷。清江有诰(?一1851)撰。有诰字晋三,号古愚,安徽歙县人,以顾炎武、江永、段玉裁为宗,主要著作为《音学十书》,晚年研究六书,著有《说文六书录》、《说文分韵谱》、《说文质疑》等。后因家中失火,所

  • 四书疑问

    十一卷。明姚舜牧撰。姚舜牧详见《易经疑问》。本书只论《四书》之大旨,并不逐句考释,观点与朱熹不同。《大学》承用王阳明《大学古本说》而自为一解。《四库提要》对其有“以禅机诂儒理”之讥,今观其书,虽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