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汗出

产后汗出

病证名。清·王实颖《新产证治》:“产后汗出不止。由劳伤脾,惊伤心,怒伤肝,患此三者,不宜即加敛汗之药,但令神安则汗自止。且血块作痛,芪术未可遽加。凡产毕,先服生化汤两帖,以消块,继服调卫止汗汤(黄芪麻黄根当归桂枝、炙草、枣)。若倦甚而濈濈然汗出,形色俱脱,乃亡阳汗脱也。难拘常法,从权以参芪调卫(人参、炙芪、麻黄根、当归、桂枝、防风)救急。待产母稍有精神,又减参芪以除块痛。若汗多而阴竭阳微,以致筋脉拘急项强口噤,牙禁发搐,类伤寒痉症者,慎勿作伤寒治,宜加味生化汤,随证加减。汗虽有自汗盗汗之分,治当兼理血分药品,并宜加味生化汤。余方俱非产后盗汗所宜。若服参芪大剂,汗多不止,及头面汗出不止,腰足青色者不治。”若汗出不止,真阳已衰,卫外之阳不固,方内宜加附子枣仁、炒野术、牡蛎粉等。

猜你喜欢

  • 妊娠痉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即子痫。详该条。

  • 玉果

    见《药材学》。为肉豆蔻之别名,详该条。

  • 唇疡

    出许慎《说文解字》。即唇疮。详该条。

  • 邱熺

    【介绍】:清医家。字浩川。广东南海人。嘉庆十年(1805年)经商澳门,习得种牛痘之法,自身试之并及亲友,均无不验,乃于会馆专司其事,历十余年。后将种痘方法详加记述,纂为《引痘略》(1817年)。为我国

  • 痞饮

    古病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水液内停见胸腹胀满者。参见痰饮、积饮条。

  • 伏阳

    指阳热之邪潜伏在体内。《素问遗篇·本病论》:“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参伏气条。

  • 主色

    望诊中判别人的基本肤色及生理性个体肤色特性,由此构成某个体面部的主要色泽,故称主色。主色属正常生理性肤色,与客色相对,主客均属正色的范畴。参见正色、客色条。

  • 廉泉

    ①经穴名。代号RN23。出《灵枢·刺节真邪》。别名本池、舌本。属任脉。阴维、任脉之会。位于结喉上方,当舌骨上缘凹陷处。(《千金要方》)。另说“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针灸甲乙经》)。“颈下结喉上

  • 膈虫病

    病名。膈虫即弱虫。《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弱虫又名膈虫。”详弱虫病条。

  • 附饼灸

    隔物灸之一。出《千金要方》。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切细碾末。以黄酒或蜂蜜调和,制成6毫米厚的药饼,细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亦称附子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阳扶羸的作用,适用于阳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