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指气血痹闭而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阳气虚少,阴寒内盛,以致气滞血涩,而闭阻不通。可见身冷或身痛等症。《素问·逆调论》:“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灵枢·官针》:“病痹气痛
病证名。又名口疳。“夏季秋热,小儿泄泻,或初愈未愈,满口皆生疳蚀,当有阻塞咽喉致危者。此皆在里湿盛生热,热气蒸灼,津液不生,湿热伤气分。治在上焦,或佐淡渗。世俗常刮西瓜翠衣治疳,取其轻扬渗利也。”(《
指腭骨的水平部,构成硬腭的后四分之一。左右共二块。
见《四川中药志》。即枫柳皮,详该条。
见《丹溪心法》。即月经过少。详该条。
眼科病证。见梁翰芬《眼科学讲义》。即赤丝乱脉证。详该条。
见《千金翼方》。为肉桂药材之一种,系加工除去栓皮者,详肉桂条。
见《云南经济植物》。为白云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鸡骨香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元末明初医家。《元史·艺文志》及《古今医统》等均作赵良,系赵良仁之误,见赵良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