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大肠经实热。《千金要方》:“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治宜苦寒攻下。
①病因六淫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燥与湿对。燥病易伤津液。临床表现多为目赤、口鼻唇舌干燥、干咳、胁痛等。其偏热者为温燥,偏寒者为凉燥。②阴津亏损时出现的内燥证候。参见内燥条。
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指小儿感受寒邪,突然咳嗽者。症见咳嗽,气逆,喉有痰鸣,无汗,鼻塞清涕,为寒邪束肺,气机不利所致。治宜散寒宣肺。用金沸草散。参见寒嗽条。
①见《湖南药物志》。为女萎之别名。②见《四川中药志》。为川木通之别名。各详该条。
①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位于耳廓上端,卷耳取之,尖上是穴(《奇效良方》)。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等。直刺0.1寸;或点刺放血。②经穴别名。见《银海精微》。即率谷,见该条。
舌伸出时偏于一侧,歪斜不正。常与口眼斜及半身不遂同时出现。多因肝风内动,风邪中络,舌的一侧肌肉弛缓所致。
即内服的膏剂。详膏剂条。
干燥。《灵枢·寒热病》:“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
病名。即下颌关节脱臼。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详颊车蹉条。
与真阴相对而言。即肾阳。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