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灵枢·五色》。即天庭。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学纲目》卷二十一。又名食劳黄、黄胖。多因脾虚宿有食积,劳伤过度,湿热虫积所致。症见肤色萎黄,面浮足肿,口淡口苦,脚痠,气急,腹胀泄泻,脉虚弦等。治宜培脾益血,清化湿热。方用大温中丸、小温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方。石决明、防风、茺蔚子各二钱,人参、菊花、车前子各三钱。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米汤调下。治因肺肝风热,流入于目,泪多涩痛而致的白翳黄心内障,症见黑睛四边皆白,中心一
见邹氏纯懿庐集条。
指针刺时由于某种原因而致针身在肌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此多由进针过快,刺激太强引起局部痉挛收缩;或针体触及坚硬组织;或患者体位移动;或某种外力碰撞而引起。轻度弯针可缓慢退出,针体弯曲角度较大时,应轻为摇
见《景岳全书·妇人规》。即血热经行先期。详该条。
病证名。指气分毒邪,相夹交争,肌肤闭塞,以致毒气内攻的痘疮。明·秦景明《幼科金针》论反关痘谓:“其症狂言谵语,烦躁不宁,手足抽掣,目劄,腹胀,隐隐不振,昏睡不醒,或见斑点即没。”治宜宣毒透表。若大小便
见《本草推陈》。即青蒿蠹虫,详该条。
病证名。指小儿颈细,头倾而无力的证候。多由先天精气不足,营养失调所致。明·万全《幼科发挥》:“颈者头之茎也,颈细则不能任元(元即头)”。宜配合填精益髓之剂治疗。
针灸体位名。见坐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