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四。又名多骨疽,即附骨疽。见该条。
病名。《喉科方论》:“此症发在牙关牙床肉上,形如三、五肉笋,徐徐发来。针刺不痛,此脏腑内伤。”古人认为该病是不治之症。
指因感暑热而发病。《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介绍】:南北朝时北魏医生。清河(今河北省境内)人。善长针灸。
病证名。指咽喉肿痛,水浆难下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马痹与喉痹相似,亦是风热毒气,客于咽颔颊之间。与气血相搏,结聚肿痛,其状从颔肿连颊下,应喉内肿痛塞,水浆不下,甚者脓溃,毒若攻心,则心烦懊
肾气通行的道路。《素问·水热穴论》:“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
病证名。又名季春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
①经穴名,代号BL12。亦称风门热府,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热府。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太阳之会。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肋间动
见《证治准绳·女科》卷五。即二母散第一方,见二母散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苍条鱼鳖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