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复杂性肛漏的一种。症为漏管环绕肛门,时流脓水,偶可见双层漏管,宜手术治疗。
医案著作。上海中医学院编。此书共载程氏医案168则,包括22种病证。处方精炼,用药轻灵。1982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病证名。孕妇由于跌仆闪挫,气血逆乱,损伤胎元,以致胎动不安。症见腰腹痛坠,或阴道流血。治宜调补气血、安胎。方用胶艾汤或八珍汤。参见先兆流产、胎动不安条。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肌肉消瘦,形骸骨立。多由乳食停滞,积而化热,脾胃受伤,运化失职,以致食物精微不能充养肌肤所致。临床表现多伴有面色萎黄,皮肤干燥,腹凹如舟等。治宜消食和气,用异功散,或
见西晋·崔豹《古今注》。即蝌蚪。详该条。
证名。又名嗽吐脓痰。小儿咳嗽而咯脓痰的病证。多为感受风热邪毒,熏灼于肺,痰热内蕴,热壅血瘀,蕴酿成脓所致。可用桔梗汤,或苇茎汤加鱼腥草、红藤、银花。
①指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张景岳注:“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②与极通。
见《世医得效方》。为鸭跖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即阳明经病。见《医学心悟》。详阳明经病条。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指头晕目眩。多由血气亏损,风邪上乘所致。《圣济总录》卷十六:“风头眩之状,头与目俱运是也。五脏六腑之精华,皆见于目,上注于头。风邪鼓于上,脑转而目系急,使真气不能上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