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虚喉痹

阴虚喉痹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系指喉痹之因于阴虚者。若因肾阴亏损者,症见咽干少津,咽喉微痛而渴欲饮水不解,至夜尤甚,或耳鸣盗汗,腰膝酸软,牙龈出血尺脉无力等。故张景岳云:“阴虚喉痹,其证亦内热口渴,喉干或唇红颊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脉无神,或六脉虽数而浮软无力,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增删喉科心法》:“其人平日常有齿痛舌痛牙缝出血,咽干喉燥,耳鸣盗汗,梦遗夜热,夜咳之症,偶然受热,或食热物,或犯房欲,即咽喉痛红肿,或红甚而不肿;夜甚于昼,脉洪数或细数。由肾中真阴亏损故也。”治宜滋养肾阴。用滋阴八味丸加减。其二为肺胃阴伤者,咽喉失于濡养。症见咽干不适,渴欲饮水不解,唇燥,干咳无痰。治宜润肺养阴。用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等加减。本病类今之慢性咽炎。

猜你喜欢

  • 通关藤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版。为通光散之别名,详该条。

  • 白调羹

    见《闽东本草》为秋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 陈言

    【介绍】:南宋医家。字无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精于方脉,治病有显效。他将复杂的疾病按病源分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及不内外因三大类,每类有论有方,汇集医方千余,于淳熙元年(1174年)著成《三因极一病

  • 经水淋漓不止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经行,多则六、七日,少则四、五日,血海自净。若迟至半月或一月,尚淋漓不止,非冲任内虚,气不能摄血,即风冷外感、使血滞经络,故点滴不已,久则成经漏,为虚劳、血淋等症。若

  • 鼻塞

    证名。又名鼻窒。《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由风寒所致者,症见鼻塞,呼吸不利,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脉浮紧。宜宣肺散寒,用参苏饮加辛荑。肺热复感风邪所致者,则鼻阻不通,时流浊涕,发热咳嗽,脉浮

  • 五脏六腑图说

    书名。1卷。清·高思敬撰。本书用白话文将脏腑的形态,对照《内经》、《医林改错》以及西医的解剖图形分别绘出对照说明。在中西医有关解剖学的合参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尝试。书后附有五脏药性补泻温凉歌、三百六十穴歌

  • 肝痈

    病名。出《素问·大奇论》:“肝雍,两胜满,卧则惊,不得小便。”多因愤郁气逆积湿生痰蕴蒸而成。初起期门穴处微肿隐痛,牵引胁肋,拒按,或便溺则疼痛加重,或侧卧咳嗽,脉弦数,常见恶寒发热。继则局部胀痛加剧,

  • 金丝疮

    病名。出明·张洁《仁术便览》卷四。即红丝疔。见该条。

  • 丹皮

    见《本草正》。为牡丹皮之简称,详该条。

  • 阳痧

    痧证之一。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暖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阳痧,腹痛而手足暖者是也,出血即安。或因郁气不通之故。”宜荆芥汤。②指热毒郁结之痧。《痧症度针》卷上:“阳痧,即热毒郁结之痧,多因冒暑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