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发黄

伤寒发黄

病证名。指外感病邪而出现黄疽症者。《景岳全书·杂证谟》:“表邪发黄,即伤寒证也凡伤寒汗不能透而风湿在表者有黄证,或表邪不解,自表传里而湿热郁阳明者,亦有黄证。表邪未解者,必发热,身痛,脉浮,少汗,宜从汗散;湿热内郁者,必烦热,脉缓滑,多汗,宜从分消清利;若阳明实邪内郁而痞结胀满者,宜先下之,然后清其余热。”又:“伤寒发黄,凡表邪未清而湿热又盛者,其证必表里兼见,治宜双解,以柴苓汤,或茵陈五苓散主之;若内热甚而表邪仍在者,宜柴苓煎主之;若但有湿热内实胀闭等证而外无表邪者,宜茵陈蒿汤主之;若因内伤劳倦致染伤寒者,亦多有发黄之证,但察其本无湿热实邪等证,即当以阴黄之法调补治之。”亦有指黄汗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等五种黄疸为伤寒发黄。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参见黄疸有关条。

猜你喜欢

  • 洞痢

    病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九。指小儿泄痢昼夜不止者。多由寒湿之邪,内迫肠道所致。

  • 上燥治气

    叶桂治疗上部燥证的经验。见《临证指南医案》。秋燥外袭,伤人肺气,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甚或痰中带血。宜辛凉润肺,或结合清气,用桑叶、杏仁、玉竹、沙参、梨皮、香豉等药,侧重气分治疗。

  • 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I。《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

  • 胃痹

    病名。即指胸痹。见《症因脉治》卷三。详胸痹条。

  • 本草医方合编

    书名。清·汪昂撰。刊于1694年。系《本草备要》与《医方集解》的合刊本。各见本条。

  • 焗服

    即泡服。详该条。

  • 漆中毒

    病名。因漆入目或皮肤接触致病。《本草纲目》卷三十五:“凡人畏漆者,嚼蜀椒涂口鼻,则可免生漆疮者;杉木汤、紫苏汤、漆姑草汤、蟹汤浴之,皆良。”参见漆疮条。

  • 滂藤

    出《本草拾遗》。为扶芳藤之别名,详该条。

  • 内伤饮食痉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出清·吴鞠通《解儿难》。小儿食伤脾胃之阳,呕吐、腹泻引起津液枯竭,经脉失养而致发痉,亦有脾肾阳虚而致者。治以调理脾胃为主,用参苓白术散之属;脾肾阳虚者,用理中汤加丁香、肉桂、肉果

  • 颖川心法汇编

    外治法专著。1卷。清·陈炳泰撰。刊于1892年。作者鉴于不少病症的致病原因多由于饮食滞气陷于大肠而致中焦食阻、肠胃不通,遂仿张仲景蜜煎导法之义,创制“水针”,即用小竹管及猪小肠数尺相连,中盛以水,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