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刺楸树皮

刺楸树皮

《中药大辞典》:刺楸树皮

药材名称刺楸树皮

拼音Cì Qiū Shù Pí

别名桐皮、钉皮(《四川中药志》),刺楸皮(《陕西中草药》)。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树皮。全年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

原形态刺楸(《救荒本草》),又名:鼓钉刺、刺枫树、刺桐、云楸、棘楸、丁木树、鸟不宿上山虎、丁皮树、丁桐树、鹅足板树、刺椿、鸭脚板叶。

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小枝具粗刺。叶在长枝上互生,短枝上簇生;坚纸质;叶片近圆形,直径7~25厘米,掌状5~7裂,裂片三角状圆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先端长尖,边缘只锯齿,上面绿色;叶柄长6~30厘米。伞形花序合成顶生的圆锥花丛,直径15~25厘米;伞梗长4~14厘米;花梗长5~12毫米;萼光滑,具五齿;花瓣5,三角状圆卵形,呈镊合状排列;雄蕊5,花丝细长;子房2室,花柱愈合呈圆筒状,先端2裂宿存。果实近于圆球形,直径约5毫米。蓝黑色种子2颗,扁平。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长在山谷、溪旁、林缘或疏林中。分布几遍全国。产四川、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树皮呈卷筒状或条块状,长宽不一,厚1~2毫米。栓皮粗糙,表面灰白色至灰棕色,有较深的纵裂纹及横向小裂纹,散生黄色圆点状皮孔,并有纵长的钉刺;钉刺长1~3厘米,宽5~10毫米,灰白色,有黑色斑点,顶端尖锐或已磨成钝头,基部长圆形;钉刺脱落,露出黄色内皮。内表而黄色或紫红色,光滑,有纵纹。质坚硬,折断面裂片状。气弱,味苦。以干燥、皮厚实、钉刺多者为佳。

化学成分树皮及叶含鞣质13~30%,树皮及心材含多炔化合物。茎、叶有强心甙和蒽甙反应。种子含脂肪油38.65%。

本品尚含黄酮甙、香豆精甙、少量生物碱、挥发油、皂甙、树脂、淀粉。皂甙是三萜皂甙,甙元有常春藤皂甙元。

炮制用水洗净,去刺,润透,切丝,晒干。

性味苦辛,平。

①《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苦,无毒。"

②《江苏药材志》:"味苦,性小寒。"

③《陕西中草药》:"味辛微苦,性平。"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脾、胃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杀虫,活血。治风湿痹痛,腰膝痛,痈疽,疮癣。

①《四川中药志》:"祛风行血,除湿杀虫。治腰膝疼痛,风寒湿痹及疥癣。"

②《江苏药材志》:"杀虫,消肿,排脓生肌。治恶疮,疽瘘,痈肿,疳痔,咳逆上气,口疮。"

③《陕西中药志》:"祛风除湿,消炎止痛。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关节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备注树枝在江苏、浙江作鸟不宿使用,参见"鸟不宿"条。

本品在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作海桐皮使用,参见"海桐皮"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刺楸树皮

药材名称刺楸树皮

拼音Cì Qiū Shù Pí

英文名bark of Septemlobate Kalopanax

别名桐皮、钉皮、刺楸皮、山上虎、狼牙棒、海桐皮、野海桐皮刺五加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 Koidz.[Acer septemlobum Thunb.; K.pictum Nakai]

采收和储藏:栽后15-20年,胸围达20cm以上,才能采伐。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约10m,最高可达30m,胸围达70cm以上。树皮暗灰棕色,小枝圆柱形,淡黄棕色或灰棕色,具鼓钉状皮刺,刺长5-6mm,基部宽6-7mm。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柚细长,长8-50cm,无毛;叶片近圆形或扁圆形,掌状5-7浅裂,裂片三角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不及全叶片的1/2,茁壮枝上的叶片分裂较深,裂片长超过全叶片的1/2;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仅脉上具淡棕色软毛或除基部脉腋外无毛。伞形花序列 聚生为顶生圆锥花序,长15-25cm,直径20-30cm;伞形花序直径1-2.5cm,有花数朵;花萼无毛,边缘有5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mm,白色或淡黄绿色;雄蕊5,长约2.5mm,内曲,花丝较花瓣长1倍以上;子房下位,2室;花盘隆起,花柱2,合生成柱状,柱头离生。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黑色,直径约5mm;宿存花柱长约2mm。种子2,扁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400m的山坡稀疏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西藏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在阳光充足、土质肥沃地段生长良好,不耐干旱也不耐低湿水涝。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根插繁殖。种子繁殖:春季将种子用30℃温水浸4h,捞出与湿沙层种催芽,10d左右,有30%的种子破胸裂口,即可播种,培育2年,高1m左右时移栽。根插繁殖:11月从毒株周围挖取1-2cm粗的根,剪成15-20cm长的小段,层积贮藏在阴凉处,第2年月2月扦插,当苗高66-100cm时,于冬季落叶后至第2年发芽前移栽,按行株距各约3m开穴,每穴栽苗1株。

田间管理 种子繁殖的,当苗出齐后,要浅薅,追肥1次,以后在6、8、11朋各再中耕除草1次,11有中耕除草后追肥1次,第2年3、5月各中除1次,并在3月中耕除草后追肥1次。根插的,在4、6月各耕除草追肥1次。

性状性状鉴别 干燥树皮呈卷筒状或孤状弯曲条块状,长宽不一,厚1.3-3.5mm。外表面灰白色至灰褐色,粗糙,有灰黑色纵裂隙及横向裂纹,散生黄色圆点状皮孔,不明显;皮上有钉刺,长1。3cm,基部直径1-1.7cm,纵向延长呈椭圆形,先端扁平尖锐,长约3mm,钉刺脱落可露出黄色内皮。内表面棕黄以或紫褐色,光滑,有明显细纵纹。千周坚韧,不易折断面外部灰棕色,内部灰黄色,强纤维性,呈明显片层状。气微香,味苦。

以质干燥、皮厚实、钉刺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木栓组织由数至十数列细胞组成,细胞类长方形,壁略增厚,木化:钉刺部位基部为径向延长的木化细胞,边缘及尖部为纤维。皮层较窄,有石细胞散在,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类多角形,直径16-81μm,簇晶直径11-168μm。韧皮部纤维组成4-8条切向延长的长方形束,每束由数个及至数十个纤维组成;筛管颓废;韧皮薄壁细胞亦含众多的草酸钼结晶,射线宽1-3细胞。较老的树皮外侧为落皮层,皮层由数层至十数层木栓细胞环带组成;皮层与较薄树皮类同;韧皮部较宽,纤维束环带可达十数列。

粉末特征:灰棕色。①草酸钙簇晶极多,直径12-120μm,以50μm以上的为多见,有的棱角宽大或带方形,也有簇晶与方晶合生。②草酸钙方晶大小不一,直径16-85μm。③韧皮纤维较多,成束或单个散在,甚长,平直或稍弯曲,末端钝圆,直径16-40μm,壁甚厚,木化,孔沟明显,胞腔狭细。④钉刺中纤维大多成束,淡黄色或黄棕色,呈长梭形,末端斜尖或钝圆,直径18-30μm,壁厚,木化,斜纹孔稀少,孔沟一般不明显。⑤石细胞呈类长圆形、类长方形或纹锤形,直径34-52μm。⑥分泌道多破碎,分泌细胞含有细小油滴。⑦木栓细胞无色或淡棕色。表面观呈类多角形,壁薄或稍厚,纹孔有的可见。⑧筛管分子端壁极倾斜,复筛板易察见,筛域十数个,呈梯状排列。⑨淀粉粒稀少,类圆形,直径2-3μm。此外,落皮层组织碎片甚多,黄棕色或纵横棕色或红棕色,纹孔及孔沟明显。

化学成分刺楸根皂甙(kalopanaxsaponin)A[1],生物碱(alkaloids),皂甙类(glycosides),鞣质(tannin)和挥发油(essen-tial oils)[2]。

鉴别量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置试管中,加蒸馏水10ml,于水浴中加热10min,放冷,取上清液,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检查皂甙)(2)取本品粉末1g,加70%已醇10ml热浸,浸出液滤过,水浴上蒸干,加浓硫酸-已酸酐试液2滴,颜色由黄变至红、紫色,后为蓝色。(检查萜类皂甙)

炮制用水洗净,去刺,润透,切丝,晒干。

性味味辛;苦;性凉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杀虫止痒。主风湿痹痛;腰膝痛;痈疽;疮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慎服。

各家论述1.《四川中药志》:祛风行血,除湿杀虫。治腰膝疼痛,风寒湿痹及疥癣。

2.《江苏药材志》:杀虫,消肿,排脓生肌。治恶疮,疽瘘,痈肿,疳痔,咳逆上气,口疮。3.《陕西中药志》:祛风除湿,消炎止痛。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关节炎。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管南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管南香药材名称管南香拼音Guǎn Nán Xiānɡ别名萝卜防己、大叶马兜铃、圆叶马兜铃、金银袋、大叶山总管来源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广西马兜铃Aristolochia k

  • 多花沿阶草

    药材名称多花沿阶草别名大叶麦冬、竹叶茶、糯米草、糯米条、假麦冬来源百合科多花沿阶草Ophiopogon tonkinensis Rodr.,以块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广西。性味甘、微苦,微寒。功能主治

  • 荞麦

    《全国中草药汇编》:荞麦药材名称荞麦拼音Qiáo Mài别名花麦、三角麦来源蓼科荞麦属植物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F. sagittatum

  • 青海马尾连

    药材名称青海马尾连拼音Qīnɡ Hái Mǎ Yǐ Lián英文名root of Przewalsk meadowrue出处始载于《北京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长柄唐松草的根和根茎。拉丁植

  • 广防己

    《中国药典》:广防己药材名称广防己拼音Guǎnɡ Fánɡ Jǐ英文名RADIX ARISTOLOCHIAE FANGCHI来源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

  • 瘴气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瘴气藤药材名称瘴气藤来源豆科瘴气藤Stizolobium venulosum Piper,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苦,温。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痛,截疟。主治疟疾。用法用量2~3

  • 小蓑衣藤

    药材名称小蓑衣藤拼音Xiǎo Suō Yī Ténɡ别名小木通(《中国药植志》)。出处《中国药植志》来源为毛茛种植物小蓑衣藤的根或茎叶。全年可采。原形态落叶蔓生灌木,高可达5米。茎绿色至褐色

  • 刺梨

    《中药大辞典》:刺梨药材名称刺梨拼音Cì Lí别名茨梨(《分类草药性》),文先果(《四川中药志》),团糖二(《四川常用中草药》)。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果实。原形态

  • 毛轴牙蕨

    药材名称毛轴牙蕨拼音Máo Zhóu Yá Jué英文名Pteridrys出处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称》。来源药材基源:为三叉蕨科植物毛轴牙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drys anstra

  • 虎刺

    《全国中草药汇编》:虎刺药材名称虎刺拼音Hǔ Cì别名绣花针、伏牛花、千口针、针上叶、老鼠刺、鸟不踏、黄鸡脚来源茜草科虎刺属植物虎刺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