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小麦

小麦

《中药大辞典》:小麦

药材名称小麦

拼音Xiǎo Mài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种子或其面粉

原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通常具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厘米,宽8~1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厘米;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毫米,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小穗节间约1毫米;颖短,革质,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具6~9纵脉,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背面5~9脉,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翼缘被细毛;雄蕊3枚,花药长1.5~2毫米,丁字着生,花丝细长,子房卵形。颖果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毫米,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本植物的茎叶(小麦苗)、干瘪轻浮的种子(浮小麦)、种皮(小麦麸)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甘,凉。

①《别录》:"甘,微寒,无毒。面温。"

②孟诜:"平。"

③《本草拾遗》:"皮寒,肉热。"

④《纲目》:"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小麦面甘,温。"

归经入心、脾、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少阴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

功能主治养心,益肾,除热,止渴。治脏躁,烦热,消揭,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

①《别录》:"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

②《本草拾遗》:"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③《纲目》:"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

④《医林纂要》:"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

⑤《本草再新》:"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用法用量内服:小麦煎汤,1~2两;或煮粥。小麦面冷水调服或炒黄温水调服。外用:小麦炒黑研末调敷。小麦面干撒或炒黄调敷。

注意《纲目》:"小麦面畏汉椒、萝菔。"

复方①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②治消渴口干:小麦用炊作饭及煮粥食之。(《食医心镜》)

③治滑痢肠胃不固:白面一斤,炒令焦黄,每日空心温水调(服)一匙头。(《饮膳正要》)

④治内损吐血:飞罗面不计多少,微炒过,浓磨细墨一茶脚,调下二钱。(《产乳备要》)

⑤治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一升,通草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饮之。(《养老奉亲书》)

⑥治妇人乳痈不消:白面半斤,炒令黄色,醋煮为糊,涂于乳上。(《圣惠方》)

⑦治金疮血出不止:生面干敷。(《葡氏经验方》)

⑧治火燎成疮:炒面,入栀子仁末,和油调(涂)之.(《千金方》)

⑨治汤火伤未成疮者:小麦炒黑为度,研为末,腻粉减半,油调涂之。(《经验方》)

临床应用治疗外科感染:取陈小麦2斤,加水3斤,浸泡3天后捣烂、过滤、去渣,滤液沉淀后取沉淀物晒干,小火炒至焦黄研细。临用时将药粉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疮疖、丹毒等患处,日2次,已溃者敷疮口四周。据数千例观察,有效率在90%以上。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小麦

药材名称小麦

拼音Xiǎo Mài

英文名wheat seed

别名来、麳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1.陶弘景:小麦合汤,皆完用之,热家疗也,作用则温,明穬麦亦当如此。2.《唐本草》:小麦汤用,不许皮坼,云坼则温,明面不能消热止烦也。3.《本草图经》: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作曲则平胃止利。其皮为麸,性复寒,调中去热,亦犹大豆作酱豉,性便不同也。4.《纲目》:小麦面,医方中往往用飞罗面,取其无石味而性平易尔。陈麦面煮水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ticum aestivum L.

采收和储藏:成熟时采收,脱粒晒干,或机成面粉。

原形态小麦,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cm。秆直立,通常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cm,宽8-14mm,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cm;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mm,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科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颖短,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mm,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为我国主要食粮之一。

化学成分种子含淀粉53%-70%,蛋白质约11%,糖类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脂肪主要为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棕榈酸(sitosterol)、硬脂酸(stearic acid)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sitosterol)、卵磷脂(lecithin)、尿囊素(allantoin)、精氨酸(arginine)、淀粉酶(amylase)、麦芽糖酶(maltase)、蛋自酶(protease)及微量维生素(vitamin)B等。麦胚含植物凝集素。

药理作用镇痛及抗病毒作用,从小麦中提取的脂多糖(LPSw)静脉注射或灌胃,均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的镇痛作用,LPSw可激活巨噬细胞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临床上对各种疱疹患者有效。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心;脾;肾经

功能主治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主脏躁;烦热;消渴;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小麦煎汤,50-100g;或煮粥。小麦面炒黄温水调服。外用:适量,小麦炒黑研末调敷。小麦面干撒或炒黄调敷。

注意小麦面畏汉椒、萝菔。

各家论述1.《别录》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2.《本草拾遗》: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3.《纲目》: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4、《医林纂要》: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5、《本草再新》: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人参芦

    《中药大辞典》:人参芦药材名称人参芦拼音Rén Shēn Lú别名竹节参(《本经逢原》)。出处《本草蒙筌》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茎。性味甘苦,温。①《本草蒙筌》:"甘。

  • 斑竹壳

    《中药大辞典》:斑竹壳药材名称斑竹壳拼音Bān Zhú Ké别名斑竹衣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箨。功能主治清血热;烧灰吃,透斑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去毛),

  • 紫金龙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金龙药材名称紫金龙拼音Zǐ Jīn Lónɡ别名串枝莲、豌豆七、豌豆跌打来源罂粟科指叶紫堇属植物攀援指叶紫堇Dactylicapnos scandens (Hook.

  • 寒莓

    药材名称寒莓拼音Hán Méi别名寒刺泡、山火莓、岂陈晃、水漂沙、大叶漂、乔果、踏地杨梅、猫儿扭、虎脚扭、过江龙[湖北]来源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寒莓Rubus buergeri Mi

  • 绿花耧斗菜

    药材名称绿花耧斗菜别名血见愁[内蒙古]来源毛茛科绿花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山西、河北、内蒙古。性味微苦、辛,凉。功能主治调经止血,清热

  • 白残花

    药材名称白残花别名野蔷薇来源蔷薇科白残花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以花、根入药。生境分部华东。性味苦、涩,寒。功能主

  • 万年青

    《全国中草药汇编》:万年青药材名称万年青拼音Wàn Nián Qīnɡ别名斩蛇剑、冬不调草、铁扁担、九节连来源为百合科万年青属植物万年青Rohdea japonica (Thunb.)Roth.,以根

  • 吉笼草

    药材名称吉笼草拼音Jí Lónɡ Cǎo别名鱼香菜、木姜花来源唇形科吉笼草Elsholtzia communis (Coll. et Hemsl.)Diels,以叶入药。生境分部贵

  • 白叶刺根

    药材名称白叶刺根拼音Bái Yè Cì Gēn出处福建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福建胡颓子的根。原形态福建胡颓子,又名:椬梧。常绿直立灌木,高1~2米。枝具长棘刺,幼枝被褐色鳞片

  • 硬皮马勃

    药材名称硬皮马勃拼音Yìnɡ Pí Mǎ Bó来源药材基源:为硬皮马勃科真菌大孢硬皮马勃、光硬皮马勃、多根硬皮马勃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大孢硬皮马勃Sclerodermabovista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