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宝鉴》卷十二方。青皮(去白)、鸡心槟榔各三钱,大黄七钱,陈皮(去白)五钱,白牵牛子(半生,半炒,取头末)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生姜煎汤调下。治湿热而致的腹胀喘满,大小便涩滞。
病名。又名口中肉毬。见《焦氏喉科枕秘》:“此症因外感六气,内伤七情而起,咽喉之内生肉球,如龙眼核大,有根如线五寸余长,吐球出方可饮食,以手轻捻,痛彻至心,服益气疏风汤,用真麝香二钱,作二次,水和服,或
见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为痘疮收靥时发热的证候。详收靥条。
泛指心的功能活动,包括心藏的精气及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谷精草之别名,详该条。
《马培之外科医案》方。香附、当归、佛手、橘红、栝蒌仁、郁金、茯苓、苏梗、枳壳、参三七、半夏、竹茹。水煎服。治肝痈六、七日后,胁肋微肿,或兼咳嗽,大便不利。
通谿。指较小肌肉的会合处。《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
见《顾氏医镜》。指实邪结聚的病证,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如腹中聚积,按之则痛,面色红,气粗,脉来有力的实证,严重时反见嘿嘿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头目昏花,或泄泻不实等羸弱症状。参真实假虚条。
五行的气化。五行之间,相反相成,不断变化发展。《素问·五常政大论》:“五化宣平。”指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阶段。
骨名。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即腓骨。参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