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闽东本草》。为荭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四。多因三焦风热相搏而成。本病发于耳后,初起如胡椒颗粒,逐渐肿大,甚则溃烂如蜂房,灼热疼痛,色红,或肿连耳廓。若破溃后脓液内通耳窍,则病难速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发
病名。见《石室秘录》。即鼻祟。详该条。
药名。见《本草原始》。妇女初潮的月经名金铅,旧时用以入药,现已不用。
病证名。指寒邪郁于经络而致的吐血。《不居集》卷十三:“外寒失血者,为邪气不能发散,壅盛于经络,逼迫于血因而吐者,须当发散经中寒邪。”宜麻黄桂枝汤。
【介绍】:见吕震名条。
《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引郭氏方。轻粉一钱半,黄丹、黄柏(蜜炙)、密陀僧、茶叶、乳香各三钱,麝香少许。为末,先用葱熬汤洗净患处,外敷此药。治小儿下注疳疮,蚀臭腐烂,痛不可忍。
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七。即胞衣。详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胡椒药材之一种,详胡椒条。
婴儿出生后,左右顶骨与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骨间隙。参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