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崔秉铣《妇科宗主》:“闺女十五、六岁,月经行一、二次或从来未行,而经闭者,人渐渐黄瘦,内骨蒸热,咳嗽或腹内有块时疼,名曰童子怯。”治疗参见室女经闭条。
病证名,脐胁两旁弦起疼痛名痃气。由饮食不调,生冷过度,与血气相搏,结聚所成。治宜理气消瘀之剂。
见针灸全生条。
证名。又称便脓血、圊脓血。《中藏经》卷上:“小肠实则伤热,热则口生疮,虚则生寒,寒则泄脓血。”泄脓血有因寒因热之别。详便脓血条。
明代官名。为生药库之最高官职,主管该库事务。参见生药库条。
病证名。见《证治汇补·痓病章》。指气血虚极,不能养筋所致的痓病。《医学正传·痓病》:“亦有绝无风邪,而亦能使人筋脉挛急,而为角弓反张之候者,血脱无以养筋故也。”证见四肢搐搦,头昏目花,自汗,神疲,气短
病名。系指舌下生物如莲花状者。《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心经积热,及气郁劳伤,兼挟暑湿热之气而起,舌下生五峰,尖似莲花之状。三峰者轻,七峰者重。”治宜清心凉血、解毒祛痰。可选用犀角地黄汤、黄连温胆
经外奇穴名。见《腧穴学概论》。位于手掌侧第二、三、四、五指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各一穴(即四缝穴),以及拇指掌指关节横纹中点和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各一穴,每手六穴,左右计12穴。主治疳积,疔疮等。直刺0.1
妇科著作,5卷。清·陈莲舫编于1909年。作者指出:“妇人阴性偏拗,幽居多郁,七情所染,坚不可破,且面加粉饰,语多隐讳,仅凭切脉一端下药岂能免误”?遂选集诸家论说,结合临证实践,分经脉、胎前、产后、杂
见《医说》。指指缝中因搔痒,成疮,血溅出不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