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以砭石为针,刺穴治病的方法。后世泛称针刺治疗和砭石出血为针砭。《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全蝎(去虿)四十九个。浸湿,以糯米半升平铺瓦上,将蝎置于米上,焙令米黄,去米,又切生姜四十九片,每片置蝎再焙至姜焦,去姜不用,将蝎研细末,冲服。治耳聋气塞,肾虚等症。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古人观察到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称疟病。多因风寒暑湿之邪,客于营卫所致。因体质
消食导滞的简称。详消食化滞条。
【介绍】:明代人。字九如。鸳湖(今浙江嘉兴附近)人。生平事迹不详。著有《药品化义》一书,后由李延昰(期叔)加以补订。
【介绍】:见曾世荣条。
病证名,小肠受病而引起的泄泻。《幼科发挥》:“泻自小肠来者,亦水谷注下而不分,则成糟粕而非完谷,且小肠为受气之府,水谷到此,已变化而未尽变化也。”治宜泌别水谷,用五苓散,使水谷分利,则泻自止。
①指羊水,即养胎之水。②指胎水肿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妊娠亦有身肿满,心腹急胀者,名曰胎水。”
病证名,又名大衄。指耳、目、口、鼻、前阴、后阴九窍同时出血。《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凡荣卫大虚,府藏伤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令腠理开张,血脉流散也,故九窍出血。”亦可因
病名。指痈之大者。《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一尺至二尺者名曰竟体痈。”证治见外痈及有头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