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粟芽

粟芽

《中药大辞典》:粟芽

药材名称粟芽

拼音Sù Yá

别名蘖米(《别录》),粟蘖(《本草衍义》)。

出处《纲目》

来源发芽颖果。将粟谷入水中浸透,捞出置筐内,上盖稻草,每日洒水4~5次,保持湿润,至芽长2~3毫米许,取出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粟米"条。

生境分部主产华北各地。

性状干燥粟芽呈小球形,径约1毫米。表面淡黄色,有外稃与内稃包围,多数均已裂开,露出长约1~3毫米的初生根(芽),或无初生根。剥去壳即为果实,表面淡黄色,光滑,基部有黄褐色的胚,长约1毫米,胚乳近白色。质坚,断面粉质,气无,味微甜。以黄色、有芽、颗粒匀整者为佳。

炮制炒粟芽:取粟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色为度。取出放凉。亦有炒至焦黄色者。

性味①《别录》:"味苦,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苦甘,性微温,无毒。"

归经《本草汇言》:"入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治食积胀满,不思饮食。

①《别录》:"寒中,下气,除热。"

②《日华子本草》:"除烦,消宿食,开胃。"

③《纲目》:"消导米面诸果实积。"

④《山西中药志》:"健脾,消食。治食滞胀满,食欲不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粟芽

药材名称粟芽

拼音Sù Yá

英文名Millet sprout

别名檗米、粟檗、谷芽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1.《本草衍义》:檗米,此则粟檗也。今谷神散中用之,性又温于大麦檗。

2.《纲目》:《名医别录》止云檗米,不云粟作也。苏恭言凡谷皆可生者是矣。有粟、黍、谷、麦、豆诸,皆水浸胀,候生芽暴干去须,取其中米,炒研面用,其功皆主消导。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粱的发芽颖果。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2.Setaria italica (L.) 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

原形态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须根粗大。秆粗装,直立,高0.1-1m。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先以近边缘及叶片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1圈纤毛;呀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cm,宽5-33mm,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锤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cm,宽1-5cm,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变异主轴密被柔毛,刚毛显着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3mm,黄色,褐色或紫色;第1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2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基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2外稃等长于第1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花、果期夏、秋季。

2.粟,本变种的主要特征在于: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cm。圆锥花序呈圆柱形,紧密,长6-12cm,宽5-10mm;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mm,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生境分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细小球形,直径约1mm,表面淡黄色,为壳状的外稃与内稃包围,多数已裂出,露出初生根。去外壳后可见淡黄色的果实,光滑,基部有黄褐色的胚,质坚断面粉质。气无,味微甜。

化学成分本品颖果含15.9%蛋白质,63%-70%碳水化合物。基中游离糖0.46%-0.69%,淀粉56.0%-61.0%,纤维素0.70%-1.08%戊聚糖5.50%-7.20%。70%乙醇提取物中含木糖(xylose)1.5%-4.3%,果糖(fructose)8.6%-15%,葡萄糖(glucose)9.9%-15%,蔗糖(sucrose)31%-35%,麦芽糖(maltose)9%-11.0%,棉子糖(raffinose)8.6%-12%,麦芽三糖(maltotriose)5%-6.1%及高级低聚糖5%-9%。水溶部分中主要含阿拉伯糖(arabinose),木糖(xylose),还含少量甘露糖(mannose),半乳糖(galactose)和葡萄糖(glucose)。另外,本品芽和颖果中还含氢氰酸(prussic acid)。

炮制将粟谷入水中浸透,捞出置筐内,上盖稻草,每日洒水4-5次,保持湿润,至芽长2-3mm许,取出晒干。炒粟芽:取粟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色为度。取出放凉。亦有炒至焦黄色者。

性味味苦;性微温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主食积胀满;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入丸、散。

各家论述1.《别录》:寒中,下气,除热。

2.《日华子本草》:除烦,消宿食,开胃。

3.《纲目》:消导米面诸果实积。

4.《山西中药志》:健脾,消食。治食滞胀满,食欲不佳。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臭黄荆叶

    《中药大辞典》:臭黄荆叶药材名称臭黄荆叶拼音Chòu Huánɡ Jīnɡ Yè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叶,4~7月采。功能主治①《分类草药性》:&q

  • 乌蛇胆

    药材名称乌蛇胆拼音Wū Shé Dǎn出处《纲目》来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胆。将蛇剖开腹部,找出胆囊,用线扎住胆管上端,然后沿结扎处上方剪断,取出晾干。原形态动物形态详"乌蛇&qu

  • 马鬃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鬃参药材名称马鬃参别名补草根、小白棉来源桔梗科马鬃参Cyananthus argenteus Marq.,以根、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甘、苦,温。功能主治健脾除湿,通经活络

  • 中亚天仙子

    药材名称中亚天仙子来源茄科中亚天仙子Hyoscyamus pusillus L.,以叶、种子入药。生境分部新疆、西藏。性味苦、辛,温;有大毒。功能主治解痉止痛,安神定喘。用于胃痉挛疼痛,喘咳,癫狂。摘

  • 枫杨

    药材名称枫杨拼音Fēnɡ Yánɡ别名麻柳树、水麻柳、小鸡树、枫柳、蜈蚣柳、平杨柳来源胡桃科枫杨属植物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DC.,以枝及叶入药。夏秋采,晒干备用。

  • 薄雪火绒草

    药材名称薄雪火绒草拼音Báo Xuě Huǒ Rónɡ Cǎo别名火艾、小毛香、薄雪草来源菊科薄雪火绒草Leontopodium japonicum Miq.,以花入药。生境分部陕

  • 九龙藤

    《中药大辞典》:九龙藤药材名称九龙藤拼音Jiǔ Lónɡ Ténɡ别名过岗龙(《生草药性备要》),乌郎藤(《中国树木分类学》),乌藤、串鼻藤(《广西中兽医药植》),燕子尾(《南宁市

  • 小叶眼树莲

    药材名称小叶眼树莲拼音Xiǎo Yè Yǎn Shù Lián英文名Smallleaf Dischidia别名上树木、瓜子金、纽扣藤、上鳖木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

  • 鲩鱼胆

    《中药大辞典》:鲩鱼胆药材名称鲩鱼胆拼音Huàn Yú Dǎn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鲤科动物草鱼的胆。冬季收集,阴干。性味①《本草拾遗》:"苦。"②《纲目》:&

  • 福建柏

    药材名称福建柏拼音Fú Jiàn Bǎi出处始载于《经济植物手册》。来源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福建柏的心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okienia hodginsii ( Dunn ) Henry 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