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八宝红灵丹

八宝红灵丹

《疗证汇要》卷一:八宝红灵丹

药方名称八宝红灵丹

别名绛雷(《随息居霍乱论》卷四)、八宝红灵散(《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红灵丹(《湿温时疫治疗法》)。

处方朱砂30克(水飞)明雄黄18克 真麝香9克冰片9克硼砂18克礞石12克 牙硝7.5克 小真金箔50张

制法上药各研极细,再研匀,瓷瓶密贮。

功能主治霍乱痧胀,吐泻腹痛,肢冷脉伏,神志昏迷,或温病时疫,或暑月受热,或不服水土,头昏眼黑,恶心欲吐;以及目赤,喉痹,肿毒,跌打损伤,蝎螫蛇咬。

用法用量内服每用0.15~0.3克,凉开水送下,小儿减半;外用吹喉、点眼每用0.15克;治肿毒酌量,用醋调敷。

摘录《疗证汇要》卷一

《应验简便良方》卷下:八宝红灵丹

药方名称八宝红灵丹

处方真豆砂(要明亮好)5钱,明雄黄(老色)3钱,西月石5钱,青礞石(煅红,用米醋淬7次)1钱,真神金(顶好)30张,西血珀4块,当门子3钱,大梅片2钱。

制法入乳钵内乳碎,不见金星,再乳好,再将前各研细末如灰,合入金箔内,再乳数次,可无响声如水,下大梅片2钱,再乳数百下,可点眼内,无砂不痛,用瓶贮收,不可泄气。年久加好冰片更好。

功能主治痈疽对口,疔疮初起,指头生疔,白蛇串,小儿急惊风,痧症手足厥冷,上吐下泻,风火烂眼弦,妇女月水不调,小肠作气,汤火伤,跌打损伤,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初起痈疽、对口疔疮,真米醋调搽患处数次;指头生疔,用鸡蛋1个,敲1小孔,纳药5厘入蛋内,搅匀套指头上;大小男女生白蛇串(即腹边一路红点是也),用药3-5厘,米醋调搽;小儿急惊风,用此2-3厘吹入鼻内;一切痧症,手足厥冷,上呕下泻,用些微点入眼角内(男左女右),用药5厘,手足厥冷,姜汁调服,手足热忌姜,开水调送下,盖被出汗立愈:风火烂眼弦,用药点大小眼角内;妇女月水不调,小肠作气,用药3分,童便、米醋各半调服1-2次,盖被出汗:汤火伤人及跌打损伤,用药1-2分,米醋、童便调服,汤火伤,外用麻油调搽;跌打损伤,用米醋调搽伤处;咽喉肿痛,用药吹患处数次,须徐徐咽下咽喉;阴证用药3分,姜汁1茶匙,开水送下。

注意忌发物。

摘录《应验简便良方》卷下

猜你喜欢

  • 下瘀血汤

    药方名称下瘀血汤处方大黄9克桃仁20枚蟅虫20枚(熬,去足)制法上药三味为末,炼蜜和为4丸。功能主治治产妇瘀阻腹痛,及瘀血阻滞,经水不利,腹中症块等。用法用量以酒200毫升,煎1丸,取160毫升,顿服

  • 蜡黄膏

    药方名称蜡黄膏处方槐条、椿皮、桃条、楝条、柳条、荆芥。功能主治臁疮。用法用量上熬汤,不时荡洗,无浆绢帛搵干,用生黄蜡于纸上量疮大小摊膏10个,即将10层都拴疮上,3日1洗疮,除去着疮蜡纸膏药1个,余仍

  • 加味阴阳散

    《囊秘喉书》卷下:加味阴阳散药方名称加味阴阳散别名赴筵散处方川连3g,干姜3g,生蒲黄3g,儿茶、青黛。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口舌生疮。用法用量敷之。摘录《囊秘喉书》卷下《寿世保元》卷六:加味阴阳散药方

  • 通灵散

    药方名称通灵散处方蒲黄五灵脂各30克木通赤芍药各15克制法上药研末。功能主治治九种心痛。用法用量每次用12克,水煎沸后入盐少许,通口服。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 法制何首乌丸

    药方名称法制何首乌丸处方何首乌(有赤白2种,各取停匀,用竹刀刮净,忌铁),牛膝(去芦,视何首乌折半),大黑豆1斗(水浸湿,用大柳木甑1个作平底篦,先铺黑豆一层,即铺何首乌一层,又放牛膝一层,又铺黑豆。

  • 清瘴汤

    药方名称清瘴汤处方青蒿柴胡茯苓知母陈皮半夏黄芩黄连枳实常山竹茹益元散功能主治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治瘴疟,热重寒轻,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

  • 麒麟血散

    药方名称麒麟血散处方麒鳞血30克 败蒲45克(烧灰)牡丹30克蒲黄30克当归30克(锉,微炒)桂心30克 芎藭30克赤芍药30克没药30克骨碎补3Q克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功能主治治伤折内损,瘀血不散。

  • 冬葵萆薢散

    药方名称冬葵萆薢散处方冬葵子150g,萆薢120g,白糖80g。制法将前两味药焙干为末,后加入白糖拌匀装瓶备用。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血丝虫乳糜尿。用法用量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5g,温开水送服。摘

  • 橘贝半夏曲

    药方名称橘贝半夏曲处方化橘红川贝母半夏杏仁霜远志桔梗甘草天花粉木香肉桂枇把叶款冬花紫菀前胡黑苏子麻黄制法制成颗粒剂。功能主治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治咳嗽痰多,咯吐不爽,气急胸闷者。用法用量每服3克,日服

  • 藁本丸

    药方名称藁本丸处方藁本(去苗土)1分,葶苈(炒紫色)1分,大戟(微炒)半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泽漆(微炒)半两,巴豆(去皮心,麸炒出油尽)半两,赤小豆(微炒)半两,泽泻半两,甘遂(微炒